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格式

[M]和[J]分别代表专著和期刊,其文献格式分别为: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 楼上那个胡说,这专著和期刊是硕士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

不同学校要求的论文格式不一样的,学校网站上会有,你要是投稿的话,不同的杂志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那要看杂志社上怎么要求的,这个杂志官网上会有。不过大多是相同的,有的个别的细节有所差别而已,多看几篇文章应该能发现规律的。1993,33(4):你只写了一部分,这不好判断是什么意思,可能是33期上有,34期上转载或连载,也可能指页码,33-34页。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帮助。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2002年“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2006年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2007年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2008年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2009年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2010年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2011年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

《经济全球化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交际礼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贫富差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8年第1期。“迈向学习型社会”,《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终身教育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网络时代,挑战传统文化传播观念”,《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22期。“公共关系传播手段与中国软实力构建”,《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论中国城乡间的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全球化 多样性 认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审视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性教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版。《区域传播学》,撰写国内传播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五个一’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2期。“2008北京奥运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模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浅析”,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8期。“新形势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8期。“传媒教育与传媒人的职业素质” 《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跨界融合,全面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阴山学刊》2011年第5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清华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格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辟有EMDR与心理创伤、蜀学研究、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澳大利亚研究、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研究、外语研究、法学研究、社会与政治、经济与管理等栏目。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西华大学主编:刘清友ISSN:1673-159XCN:51-1686/N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邮政编码:610039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格式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如华侨华人研究之外,还增加了宽容论坛、旅游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等新栏目。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和第三届(2006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福建省教育厅)。本刊对来稿要求如下:1、来稿请用A4纸打印,文辞力求精练,一般不超过8000字,来稿正文中不含作者个人信息;2、来稿另附中英文题目、摘要(100~300字)、关键词、作者单位。同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所在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电子信箱;3、编辑部不办理退稿,作者务请自留底稿;4、作者校对时一般不可以改动或增减稿件的内容,以免影响学报的正常出版;5、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本刊自2003年以来实行双匿名审稿。 一般栏目:哲 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 学社会学文 学语言学艺术学特色栏目:宽容论坛中外关系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旅游学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研究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华侨大学学报》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华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 《华侨大学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的刊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