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藏文历史论文大全集

发布时间:

藏文历史论文大全集

དགེ་རྒན་གྱིབཀའ་དྲིན།

རིག་གནས་སྦྱང་དགོས་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藏文论文大全集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音位文字类的元音附标文字,[1]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雍仲本教则认为藏文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据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2]”。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建议去下西宁和西藏,你会有更深的了解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  一、藏语的基本特征  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  二、各具特色的方言  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12-07/html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南无阿弥陀佛。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经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一心念佛,不稍夹杂即精进。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禅定。一心念佛,信愿往生即智慧。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藏族历史论文

西藏地处青藏地区,素有“高”“冷”的特点。正是由于它的特点“高”,因此导致了西藏还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太阳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因此西藏拉萨有着“日光城”的称号。 中国论文网 /9/view-htm关键词:西藏;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价值与功能西藏因有宏伟、神奇魄力的自然景象而出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7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6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8%。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历史学论文集

看看(历史学研究)

一、 专著:A、 个人专著1、《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识》,199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传统十论》,200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3、《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合著), 199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4、《市场的昨天与今大: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 1998年,广东教育出版社。5、《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6、《陕西通史·明清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陕西通史·宋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陕西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南非之魂:曼德拉》(编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参与撰写的集体著作:1、 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第二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秦晖撰写第二章)2、 清史编写委员会:《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秦晖撰写《高氏传》等部分栏目)3、 郭琦主编:《陕西五千年》陕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秦晖撰写宋元明清部分约19万字)4、 赵文润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高等师范学院教材,秦晖撰写清代部分9万字)5、 史念海等编:《可爱的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秦晖撰写宋元明清、历代农民战争、思想文化部分)古籍整理、点校1、(明)吴珄:《柴庵疏集》、《记忆》(二种合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二、 论文:A 农民学与农民史1、《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12、《社会文化观与农民文化论》、《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1;又见《新华文摘》1989年、53、《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14、《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民国之清-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35、《恰亚若夫与苏联20年代生产-组织学派》、《国际共运史研究》1989年、26、《碑县残碑与汉代蜀地农村社会》、《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27、《中国农业发展的困境》、(香港)《二十一世纪》1994年,总238、《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19、《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410、《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函授教育》1987年、211、《集体耕作与19世纪俄国土地公社》、《苏联历史》1987年、2(译文)12、《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时期的农民负担状况》、《苏联历史问题》1986年、1(译文)13、《20年代的农业专家与土地整理》、《苏联历史问题》1990年1-2(译文)14、《我的兄弟阿列克塞到农民乌托邦旅行记》、《苏联历史问题》1990年、3(译文)B古典经济与古代社会1、《汉金新论》、《历史研究》1993年、52、《关于西汉五铢钱的流通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23、《关于建立古代社会形态学的一些构想》、《天津社科学刊》1988年、114、《关于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假说》、《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15、《唐代柜坊为金融机构说质疑》、《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26、《汉代古典借贷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37、《关于古典经济中的平均利润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38、《汉唐商品经济比较研究》、《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29、《再论汉唐商品经济之比较-兼答疑者》、《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5C明清史与农民战争1、《清初联明抗清与农民军的独立地位问题》、《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辑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奉天玉和尚之谜(奉天玉为李占春考)》、《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13、《禅隐夹山说及其学风》、《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44、《奉天玉决非李自成之补证》、《李自成殉难通山史证(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5、《甲申前后北方平民地主的政治动向》、《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36、《沙定州之乱与大西军入滇》、《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从》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又载《张献忠与李自成(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后期大西军营庄制度初探》、《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从》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8、《大西军治滇时期的农业》、《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9、《后明韩主乌有说》、《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110、《白毛毡考》、《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311、《李自成归宿之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5年、212、《清宫档案与慈禧之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5年、313、《李岩之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6年、114、《英明的昏君-崇祯帝》、《中外历史》1987年、215、《关于明代的倭寇问题》、《函授教育》1987年、216、《清代人口问题》、《函授教育》1987年、317、《关于贺珍与清初陕南抗清运动的若干问题》,《清史论丛》第8辑,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D、史学理论及其他1、《范式危机还是前范式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2、《评文化决定论》、《文化研究方法论(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3、《评中国农民战争史-宋辽金元卷》、《东岳论从》1992年、44、《好望降临好望角:南非种族和解进程评述之一》,《东方》,1994、55、《圣雄人格与和解进程:南非种族和解进程评之二》,《东方》,1994、66、《“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社会学研究》,1998、5; 1999、3; 1999、4连载,又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17、《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冬季号。又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2

藏文论文大全集语音方面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  一、藏语的基本特征  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  二、各具特色的方言  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12-07/html

-htm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看看!或者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库都有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南无阿弥陀佛。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经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一心念佛,不稍夹杂即精进。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禅定。一心念佛,信愿往生即智慧。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