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叉口信信号设计

发布时间: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叉口信信号设计

项目主持人,策动功率分量及其在电网安全经济运营中的典型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7-2009年。 项目主持人,支路的策动功率分量及其在电网安全经济调度中的应用,湖南省自然基金课题,2008-2010年。 项目主持人 城区电缆配电网用户电压质量问题的研究,湖南省电力基金课题,2008-2010年。 项目主持人,湖南电网电力市场输电费用分配的研究,湖南省电力基金课题,2001-2003年。 项目主持人,能源与环保及购电费用多目标有功无功市场化经济调度的研究,湖南省自然基金课题,2002-2004年。 项目主持人,地区电网电力市场的研究,湖南省电力基金课题,2001-2003年。 项目主持人,配电网不停电调负荷及安全可靠运行,湖南省电力基金课题,2002-2003年。 项目主持人,配电网建设与改造优化的研究,湖南省电力基金课题,1999-2000年。 项目主持人,长沙地区主网商业化优化运营的研究,省电力基金,1999-2001年。 参加,四相输电的原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项目主持人,湖南省农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研究,省农电管理局,1998-1999年。 项目主持人,怀化电网线损分析研究,怀化电业局,1996年。 项目主持人,湘乡市电力网规划研究,湘潭电业局,1997-1998年。 参加,新型微机自动准同期并列装置的研制,省电力基金,2000-2002年。 参加,便携式互感器智能测试仪的研究,省电力基金,2000-2002年。 技术负责人,电力系统综合损失系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的研究,湖南省自然基金课题,1989-1991年。 技术负责人,水火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经济负荷分配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的研究,湖南省自然基金课题,1990-1992年。 参加,高压电网四相制输变电理论与应用研究,湖南省自然基金课题,1996-1998年。 项目主持人,长沙电力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研究,长沙电业局,1994年。 项目主持人,短期电力负荷自适应建模与预报研究,益阳电业局,1998年。 项目主持人,南县电网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益阳电业局,2001-2002年。参编教材《配电网络》,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近期论文目录 Jian-Chun Peng, Hui Jiang and Yong-Hua S A Weakly Conditioned Imputation Of An Impedance Branch Dissipation PIEEE T Power S, N, 2007, 22(4): 2124- Jian-chun Peng, Hui J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Generators to Complex Power Losses and Flows-Part 1: Fundamental T IEE P-G T D, 3 149(2): 182- Jian-chun Peng, Hui J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Generators to Complex Power Losses and Flows-Part 2: Algorithm and S IEE P-G T D, 3, 149(2): 186– 赵伟,罗安,彭建春,涂春鸣 新型注入式HAPF谐波电流及直流侧电压控制新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 (19): 145- 杨帮宇,彭建春,何禹清 功率圆确定稳定约束的可用输电能力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 (34): 66- 高效,彭建春,罗安 多种交易模式下核仁解分摊输电网固定成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4,27(10):120- 江辉,彭建春 联营与双边交易混合模式下的输电网损耗分配方法及其特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4,26(8):49- 江辉,周有庆,彭建春,黄纯 基于节点电纳摄动的通用配电网损耗分配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3, 25(6):42- 彭建春,江辉 基于两步联盟博弈的输电网损耗分配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25(4): 57- 黄纯,彭建春,刘光晔,江亚群 周期电气信号测量中软件同步采样方法的研究 电工技术学报,1,19(1):75- 彭建春,江辉,王耀南等 直接考虑P-Q耦合的输电费用分配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4, 22(4): 20- 彭建春,江辉,成连生 复功率电源的支路功率分量理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 21(1): 1- 彭建春,江辉,章建 复功率电源的元件功率分量理论与仿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21(2): 11- 周有庆,姚建刚,彭建春 四相输电方式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5, 19(5): 80- 黄纯,黄纯,何怡刚,江亚群,彭建春 交流采样同步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9, 23(9):38- 杨毅刚,彭建春 水火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经济调度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7, 14(4): 19- 周春明,江辉,何禹清,王颖,彭建春 可中断负荷参与阻塞管理的多目标模糊优 电网技术, 5, 32(9): 27- 何禹清,彭建春 基于序电流注入模型的三相潮流计算方法 中国电力,3, 41(3): 7- 周元清,彭建春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串联补偿合闸操作过电压研究 电力自动化设备,1, 28(1): 23- 高效,彭建春,罗安 分区核仁法分摊多区域互联输电网固定成本 继电器, 12, 35(23): 39- 彭建春,金灵満,曾超 VSC-HVDC输电系统的非线性控制器设计 湖南大学学报, 8, 35(8): 38- 高效,彭建春,罗安 考虑输电阻塞的电网固定成本分摊核仁法 电网技术, 10, 31(22): 49- 杨帮宇,彭建春,代红才,王娜 750kV长线路中间动态无功补偿的研究 电网技术,8,31(15):16- 代红才,彭建春,杨帮宇,王娜 基于边际成本和潮流追踪的无功定价 电网技术, 4, 31(7): 59- 廖菁,江辉,彭建春 基于VaR和CVaR风险度量的发电商竞价策略 继电器, 1, 35(11): 30- 王娜,彭建春,代红才,杨帮宇 不确定多市场环境下基于序列运算的发电商容量分配策略 电网技术,12,30(23):77- 彭建春 支路来源功率分量和支路策动功率分量的定义及分析 电网技术, 12, 29(23): 24- 童强,彭建春 一种新的含UPFC的电力系统潮流算法 继电器,1,34(2): 20- 文明,彭建春 基于修正导纳法的负荷侧无功定价 科学技术与工程,3,6(6):692- 高春凤,彭建春,江辉 基于效用的发电商最优风险报价策略 继电器,5,34(10):46- 高春凤,江辉,彭建春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发电商报价策略 电网技术,10,29(19): 75- 周茜,彭建春 基于P-Q解耦的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分析 电力科学与工程,9,(3): 5- 陈锐,彭建春,鲁栗,高效 基于Shapley值的双边交易阻塞成本分摊 浙江电力,2,10- 彭玲玲,彭建春 市场力对发电公司竞价策略的影响 华中电力,2, 18(2): 5-7, 李立颖,彭建春,江辉,张喜铭 一种综合阻塞成本分摊与金融输电权的阻塞管理方法 继电器,2, 33(3): 1- 李立颖,张喜铭,彭建春 基于阻塞风险的需求侧购电策略 电力自动化设备,8, 25(8): 35- 高效,彭建春 供电方支付给用户的电压凹陷补偿 继电器 7,33(13):60- 高效,彭建春 电压暂降的定量评价与失电损失分摊 电网技术 6,29(12):22- 李立颖,彭建春,张喜铭 一种改进型金融输电权与基金池相结合的阻塞风险规避方法 电力自动化设备,4, 25(4): 43- 鲁栗,彭建春,黄攀,陈锐 输电网合作投资费用的计算与分摊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5年1月, 25(1) :17- Jian-Chun Peng, Hui J Fair and analytical allocating of transmission losses using two-step coalitional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IEEE, 6-10 June,2004,6: 186- 欧阳征武,彭建春,高效 配电网不停电调负荷的静态分析 湖南电力,10, 24(5):8-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李朝昀 计及P-Q非线性耦合的混合交易模式阻塞费用分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31(3):39-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等 计及网损的全电网阻塞费用分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15(1),37-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李朝昀 输电网损的公正分配,电网技术,5, 27(5):10-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李朝昀 支路损耗分摊方法在输电网损公正分配中的应用,电网技术,6, 27(6):7- 黄纯,彭建春等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实验台的研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6,15(3):97- 唐会智,彭建春 基于模糊理论的电能质量综合量化指标研究,电网技术,12, 27(12):85- 王旭红,彭建春 一种监测笼型感应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的新方法,湖南大学学报,4,30(2): 64-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 基于概率统计和矢量代数的电能质量归一量化与评价,湖南大学学报,1,30(1): 66- 江辉,彭建春,欧亚平,肖顺良,李朝昀 基于Shapley值的输电网损分配,电力自动化设备,2,23(2):18- Hui Jiang; You-qing Zhou; Jian-chun P A new user-oriented method for congestion cost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P PowerC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2 , 13-17 O 2002, Pages:949 - 刘晓飞,彭建春,陈景怀,卜永红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4,22(4):48- 刘晓飞,彭建春,高效,陈景怀,卜永红 基于单亲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络规划 电网技术, 3,26(3): 52- 王旭红,彭建春 笼型感应电动机定子故障诊断分析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16(4):42- 彭建春,章建,成连生 支路功率损耗分量定理 湖南电力,25,21(4):5- Hang Chun, Peng J A Digital Instrument for Measurement of Power H ICEE ’2001,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 July 22-26, 2001,Xi’an, China, 1110- Peng Jianchun, Jiang H Theorems of Branch Power Loss C ICEE ’2001,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 July 22-26, 2001,Xi’an, China, 156- 彭建春,王春生,杨期余,常双宪,卜永红 多个小电源的6~10kV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方法的研究 供用电,2, 18(1): 29- 彭建春,赵凯,石峰,皮洪琴 基于模式识别的自适应短期负荷预测系统 电力自动化设备, 4, 21(4): 29- 江辉,彭建春,彭高辉,倪军 基于小波神经元网络模型的网损预测方法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6,28(3):64- 江辉,彭建春,丁克 需方用电管理的电价策略与效益评估 电力自动化设备, 3, 21(3):29- 黄纯,彭建春,江辉 谐波滤波、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的研究 电网技术,3, 24(3): 4- 彭建春,王春生 配电网线损集成管理系统 中国电力, 9, 33(9): 70- 王春生, 赵凯,彭建春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遗传算法的配电网优化规划 电力系统自动化, 7, 24(14): 48- 江辉,彭建春,杨期余 双目标有功经济负荷分配模型及算法研究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6, 19(2): 30- 江辉,彭建春,杨期余 基于模糊算法的水火系统双目标经济负荷分配的研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10, 12(5): 15- 彭建春,刘卫华,陈景怀,卜永红 面向全电网用户的输电费用分配模式与仿真研究, 电力系统自动化, 11, 24(22): 13- 彭建春,黄纯,王耀南 一种新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的研究 电工技术杂志,1,N1(Serial N139):29-31

专著 于德介 刘坚,设备e-维护模式的理论与技术,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论文 刘坚,夏百战,于德介等 基于移动Agent的维护联盟盟友选择研究,计算机应用,2010,30(6):1682-1686刘坚,武春燕,于德介,李蓉 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的装置运行可靠性评估与优化,工业工程,2010,13(2):53-刘坚,蒲海蓉 手工搬举作业的人因工程量化评估与改进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1):P103-刘坚,彭富强,于德介 基于线调频小波路径追踪阶比跟踪算法的齿轮箱故障诊断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9,145(7):P81- EI收录刘坚,许楚銮,于德介 基于本体的监测组态知识表示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9,36(5):P26- EI收录刘坚,秦大力,于德介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状态监测系统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10):P2047- EI收录刘坚,李睿,于德介 正向选择免疫算法在结构损伤中的应用,工程力学,2008,25(7):P40- EI收录刘坚,王文文,于德介,李德刚 基于仿真的设备检修流程优化,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1):P3032- EI收录刘坚,于德介,李蓉,李德刚 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维护系统仿真与应用,机械工程学报,2005,41(10):P164- EI收录刘坚, 于德介, 李德刚, 李蓉 设备e-维护的系统框架与关键使能技术, 中国机械工程 ,2004,15(13): P43- EI收录刘坚,于德介,袁少辉,李德刚 基于多智能体的集成维护系统建模,计算机工程, 2005,31(4): P197- EI收录刘坚,于德介,李德刚,邓乾旺 面向设备e-维护的联盟框架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5,11(1): P145- EI收录刘坚,于德介, 袁少辉, 李德刚制造信息系统的多智能分析与建模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10(11): P1343- EI收录刘坚,于德介, 李蓉,李德刚基于多Agent联盟框架的设备e-维护,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P10- EI收录刘坚,于德介, 李德刚,胡克诚 一种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量化评估新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5): P72- EI收录刘坚, 刘子建 基于特征技术的轴类零件CAD系统设计,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5):P45-刘坚, 于德介, 李德刚, 胡克诚 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量化评估研究,管理工程学报, 2004,18(4):P131-刘坚, 于德介, 李德刚, 袁绍辉 制造业设备维护与管理的相对有效性评估, 中国管理科学, 2003,11(6): P45-刘坚,于德介基于事件记录的塞拉门故障诊断方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39(16): P219-刘坚,于德介塞拉门工作过程数据采集系统, 现代科学仪器,2002(5):P13-李德刚,于德介,刘坚,舒浩华 基于Agent的组织建模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13(6): P138-李德刚,于德介,刘坚,郭建文 基于虚拟现实的远程协同诊断系统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5): P56-袁少辉,刘坚, 于德介 基于UML的设备故障远程协同诊断平台系统建模,机电一体化 ,2004,10(3):P83-于德介,袁少辉, 刘坚 面向流程CIMS的设备集成维护与管理系统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P52-55邵继元 于德介 刘坚 基于孤立点分析的设备维护案例不一致性辨识研究,机械,2007,vol34,No3:P21-23李德刚 于德介 刘坚 基于Agent的组织建模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vol13,No 6:P136-142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交叉口信信号设计

论文[1]Reginal Techinical Innovation Sui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 Conro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I) , 2011年[2]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研究 求索,2011年第7期[3]核心企业知识集成对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情报杂志, 2010年第8期[4]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第2期[5]资源配置视角下供应链中知识共享机理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6]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4期[7]制造企业绩效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期[8]技术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构成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164期[9]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动因及发展趋势 求索,2010年第7期[10]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第11期[11]Knowledge Transfer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for Innovation 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EI收录) ,2009年8月[12]Optimazation on Realization Time of Knowledge Demand in Innovation N 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 (IEEE出版,EI收录) 2009年5月[13]Decision Support Model and Simulation for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novation 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BIFE’2009) (EI收录), 2009年7月[14]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技术创新合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增刊), 2009年第z1期[15]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主体合作决策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第5期[16]高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的稳定性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9年第3期[17]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18]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年第1期[19]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软科学, 2009年第7期[20]心理契约视角下顾客资产的价值形成与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年第5期[21]Knowledge Transfer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for Innovation 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2009年第8期[22]竞争条件下企业战略投资时机的实物期权分析 管理科学学报, 2008年第4期[23]技术标准引致的产业创新集群效应分析科研管理, 2008年第2期[24]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竞争优势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5]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述评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26]协调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共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软科学, 2008年第5期[27]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本质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7年第4期[28]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分级控制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年第6期[29]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评价 统计与决策, 2007年第22期[30]技术标准联盟成员的谈判与联盟治理结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3期[31]知识产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7期[32]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及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33]技术标准化中的基本知识产权: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基于GSM案例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3期[34]软件企业R&D升级投资价值的期权定价模型科研管理, 2006年第7期[35]混合研发形式下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6年第6期[36]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化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06年第2期[37]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标杆测试审计科学学研究, 2006年第8期[38]知识产权、基本要素与技术标准化合作中国工业经济, 2006年第4期[39]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新产权契约关系解析科学管理研究, 2006年第4期[40]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控制模式及其选择机制管理评论, 2006年第8期[41]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J] 软科学, 2006年第5期[42]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构建活动和路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年第12期[43]软件企业R&D治理边界与结构[J] 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44]软件企业R&D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年第6期[45]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与控制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6]技术标准化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0期[47]企业R&D网络化的动态博弈模型预测,2005年第3期[48]美日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比较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 2005年第2期[49]基于技术标准合作的企业虚拟集群:内涵、特征与性质中国软科学, 2005年第9期[50]孙耀吾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协作研发伙伴选择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年第11期[51]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及其发展研究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52] “新全球主义”条件下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输出战略研究科技和产业, 2005年第6期[53]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管理机制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第2期[54]企业混合R&D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05第2期[55]论中小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的技术标准化功能商业研究,2005第5期[56]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冲突管理机制研究管理评论,2005第2期[57]企业R&D网络化的博弈思考金融经济,2004第12期[58]Board of directors,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 involv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n listed companies in C 2004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论文(ISTP收录)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5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R&D绩效评价系统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0]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治理评价研究 财经研究,2005第3期[61]论西方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商业研究, 2005年第1期[62]基于RBF&BP神经网络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隐患预警与控制模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第2期[63]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 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4]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5]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3期[66]基于环境动态性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67]基于绩效测度与控制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68]国际化竞争环境中TMT的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年第12期[69]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软科学,第1期[70]基于过程模型式的动态网络化知识管理基本问题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7期[7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治理及其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72]主成分分析法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中改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73] 高新技术企业R&D控制模型有效性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第3期[74]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75]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评与发展中国管理科学(专刊)2004年[76]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方法:演进与展望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77]高新技术企业协作研发博弈分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期[78]协作研发投资的柔性价值: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系统工程第5期[798]企业组织学习及其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财经问题研究第11期[80]基于经营者激励的公司绩效规划求索第5期[81]中美公司企业家培育机制比较研究现代财经第3期[82]影响美日企业经营者成长的相关因素分析经济经纬第2期[83]公司治理与企业家培育经济导刊第5期[84]董事会结构影响公司业绩归因过程的机理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第1期[85]网络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86]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绩效的理论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87]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11期[88]高新企业内外部学习策略选择对R&D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预测2003年第11期[89]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9月第9期[90]团队治理: 关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绩效的思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91]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契合机制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6期[92]基于协作R&D的技术引进策略对R&D绩效的影响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10期[93]CEO个人特征影响公司绩效的激励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1期[94]CEO监督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95]益相关者、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96]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其结构的动态模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97]研发驱动内生增长模型中的企业研发行为与政府政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3期[98]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协作的效益与稳定性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1年第6期[99]高科技企业协作研发绩效的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2期[100]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101]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运筹与管理2003年第1期[102]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系统工程2003年第9期[103]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综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7月第7期[104]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学习机制与绩效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10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0期[106]中美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家培育机制的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4年第1期[107]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协作研发与政府政策系统工程2000年第5期[108]企业研发的规模报酬与政府政策预测2000年第6期[109]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0第4期[110]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111]合资企业内部化代理成本与绩效分析财贸经济1999年第7期[112]面向21世纪的企业家教育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113]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及其运作中的几个问题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114]Monitoring SOEs’Performances by Financial Means ’99ICMSE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1128-1133页(ISTP收录)[115]跨国企业全球战略与中外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7期[116]各国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比较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117]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公司治理完善与创新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6期[118]职业企业家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119]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5期[120]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专著、教材[1]Monitor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A Financial Accounting Perspective ×Press of University of Twente the Netherlands 4(英文专著)。[2]国际工业制品贸易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3]市场学中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4]国际经济贸易法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科研、教学获奖[1]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2]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3]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4]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5]机械工业部软科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6]湖南大学“天语”优秀教师奖002E2004年[7]湖南大学科研标兵2005

混凝土路面板相似理论与损伤诊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与综合抗灾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场地震作用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控与损伤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 冷拔低碳钢丝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用研究,198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闭环数控的研究与应用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网状配筋砖墙结构性能研究,19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子结构技术及其在高层结构动力试验及分析中的应用,199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和推广研究,199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斜拉桥小曲率半径环向预应力体系试验研究及应用,200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张望喜,易伟建,王力力,黄亮雄,文双武,连续梁桥拓展多跨双曲拱桥的分析与控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1)[2]刘霞,易伟建,钢筋混凝土平面构件的配筋优化[J]计算力学学报,2010,(1)[3]尹犟,易伟建,胡其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工程力学,2010,(3)[4]尹犟,易伟建,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0,(2)[5]孟一,易伟建,PVDF应力传感器的设计、标定及其在混凝土冲击试验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6]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结构延性需求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11)[7]肖岩,易伟建,结构实验学的发展[J]建筑结构学报,2009,(6)[8]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超微掺量水溶性高分子粉末在砂浆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10)[9]易伟建,尹犟,基于位移及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0]谢献忠,易伟建,陈文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动力识别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7)[11]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彭勃,聚合物乳液砂浆的粘结养护特性及其粘结性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张海燕,易伟建,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简化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4)[13]张望喜,易伟建,肖岩,刘蒙,张胜军,“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教学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14]易伟建,吕艳梅,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4)[15]尹犟,易伟建,考虑竖向地震效应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J]工业建筑,2009,(5)[16]易伟建,周云,李浩,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框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9,(5)[17]农金龙,彭勃,黄政宇,易伟建,赵雷,丁苯砂浆界面粘结及强度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09,(4)[18]张颖,易伟建,谭平,周福霖,大震下中间层隔震体系的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周云,易伟建,基于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参数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9,(1)[20]张海燕,易伟建,基于位移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1]易伟建,蒋蝶,Pushover分析中抗力曲线的概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2]易伟建,周云,覃廖辉,大底盘双塔楼高层建筑的随机振动测试及模型修正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2)[23]任宜春,张杰峰,易伟建,基于改进L-P小波的时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9,(3)[24]余东,易伟建,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优化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25]易伟建,刘翔,动力系统模型阶次的确定[J]振动与冲击,2008,(11)[26]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5)[27]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陈文新,结构损伤诊断与系统时域辨识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28]黄靓,易伟建,汪优,最优实验设计的改进随机进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7)[29]田明革,易伟建,李云,施工期混凝土结构逐层叠加分析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3)[30]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增量型数值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张海燕,易伟建,强度需求谱与延性需求谱之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32]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3)[33]黄靓,易伟建,汪优,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2)[34]易伟建,雷国强,锈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5]田明革,易伟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收缩性能随龄期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1)[36]张海燕,易伟建,等效成二自由度体系的规则梁式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8,(2)[37]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的多尺度参数卡尔曼滤波方法[J]工程力学,2008,(5)[38]尹华伟,易伟建,模拟P波向无穷远域传播的一致边界[J]工程力学,2008,(2)[39]易伟建,李鹏,纤维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方柱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8,(3)[40]易伟建,周云,曹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动力实验研究及刚度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1)[41]李鹏,易伟建,钢套管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1)[42]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禹见达,基于虚拟响应信号的结构参数时域辨识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7,(6)[43]张望喜,易伟建,陈友坤,谢小安,双参数地基推力长桩的水平位移解析解[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44]张望喜,易伟建,谢小安,陈友坤,非均匀地基上自由梁的刚体模态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4)[45]张望喜,易伟建,刚性路面接缝传力杆挠度解析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6]李鹏,易伟建,多水准位移能力谱抗震设计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7]王力力,易伟建,何庆锋,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影响的梁的固有频率计算[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5)[48]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5)[49]张望喜,舒浩华,易伟建,肖岩,陈友坤,谢小安,某厂化学装置爆炸对设备房结构的损坏——调查与模拟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4)[50]黄靓,易伟建,汪优,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51]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疲劳后静力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9)[52]易伟建,李浩,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剪弱弯”可靠性区间分析[J]工程力学,2007,(9)[53]易伟建,段素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3)[54]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地震作用下结构时变物理参数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4)[55]易伟建,蒋蝶,一种基于滞回耗能的改进pushover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3)[56]赵新,易伟建,徐圣,钢筋混凝土梁锈蚀损伤定位与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8)[57]周云,易伟建,用PolyMAX方法进行弹性地基板的实验模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7,(7)[58]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的分频段加权辨识[J]工程力学,2007,(6)[59]易伟建,张冰,近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损伤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2007,(2)[60]李立峰,邵旭东,易伟建,张欣,扁平钢箱梁局部稳定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7,(3)[61]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桥面沥青铺装层间应力分析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2]周云,易伟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3]易伟建,周云,张望喜,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J]中国公路学报,2007,(2)[64]任宜春,易伟建,非线性系统识别的小波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3)[65]王力力,易伟建,斜拉索的腐蚀案例与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7,(1)[66]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2)[67]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3)[68]周云,易伟建,带减振圈斜拉索的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研究[J]中外公路,2007,(1)[69]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抗剪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70]易伟建,周云,基于高阶局部模态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1)[71]尹华伟,易伟建,简化桩模型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黄立葵,余进修,孔铭,易伟建,习宇,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易伟建,向洪,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工作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7,(1)[74]易伟建,李鹏,轴心受压砌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75]黄靓,易伟建,汪优,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76]尹华伟,易伟建,刘艳,有限元-界面元混合模型及其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7]易伟建,吴高烈,徐丽,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贝叶斯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6,(6)[78]金波,赵跃宇,冯锐,易伟建,横撑对斜拉拱桥稳定性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9]易伟建,吴高烈,徐丽,基于结构高阶局部模态的损伤诊断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4)[80]杨天春,易伟建,鲁光银,黄华林,预应力T梁束孔管道压浆质量的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6,(3)[81]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禹见达,非线性时域识别方程的不适定性与正则化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5)[82]赵锋军,易伟建,李宇峙,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新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6,(10)[83]周云,易伟建,斜拉索截面信息未知时的刚度识别及索力计算[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4]刘霞,易伟建,沈蒲生,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拓扑优化模型[J]工程力学,2006,(9)[85]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参数的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86]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2)[87]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8)[88]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3)[89]易伟建,张颖,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90]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邵腊庚,吴国平,钢桥面铺装环氧防水粘结层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J]公路,2006,(7)[91]尹华伟,易伟建,魏红卫,横向推力单桩的动力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6,(7)[92]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柱刚度变化识别的应变模态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3)[93]张海燕,易伟建,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6,(6)[94]易伟建,何庆锋,肖岩,工程结构试验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易伟建,张海燕,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理论研究[J]工程力学,2006,(5)[96]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林立岩,黄晓晖,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弯矩-轴力相关曲线的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6,(4)[97]易伟建,赵新,持续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6,(1)[98]杨天春,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及其“之”字形频散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4)[99]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部分输入未知条件下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的分解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5,(6)[100]易伟建,杨随新软土地基上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101]易伟建,赵新工业厂房柱钢筋锈胀破坏模式及半电池法现场检测分析[J]工业建筑,2005,(12)[102]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9)[103]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求取道路结构型地层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5,(5)[104]谢献忠,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子结构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5,(5)[105]陈周熠,赵国藩,易伟建,林立岩带圆钢管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5)[106]任宜春,易伟建基于小波分析的梁裂缝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5,(4)[107]陈周熠,赵国藩,林立岩,易伟建钢骨为圆钢管的高强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5,(9)[10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GiovanniC瑞利波泄漏模式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9]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沙镇平,林立岩带圆钢管的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及可靠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0]李红雨,易伟建宽扁梁楼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J]中外建筑,2005,(3)[111]张望喜,易伟建纵横墙协同工作时砌体墙条形基础竖向荷载分析[J]建筑结构,2005,(7)[112]杨天春,易伟建,吴奇瑞利波“之”字形频散的正演及实践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13]肖岩,胡庆,郭玉荣,易伟建,朱平生结构拟动力远程协同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3)[114]谢献忠,易伟建混合遗传算法在结构动力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5,(3)[115]杨天春,吴燕清,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与“之”字形正演模拟[J]煤炭学报,2005,(2)[116]易伟建,张海燕弹塑性反应谱的比较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7]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外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偏压柱强度和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05,(5)[11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道路结构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快速求解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1)[119]谢献忠,易伟建全量补偿复合反演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1)[120]杨天春,易伟建,吕绍林探地雷达数据文件的分割[J]物探与化探,2005,(1)[121]易伟建,易志华刚性路面板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12)[122]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正演计算[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6)[123]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粘贴碳纤维布(CFRP)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4,(11)[124]尹华伟,易伟建结构地震反应Pushover位移形状向量的选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25]谢献忠,易伟建基于周期统计平均的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3)[126]管德清,易伟建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预测的应力场强模型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7]易伟建,马文丽,刘光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型分解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8]易伟建,刘霞遗传演化结构优化算法[J]工程力学,2004,(3)[129]谢献忠,易伟建建模误差对结构损伤识别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4,(2)[130]赵跃宇,蒋丽忠,王连华,刘光栋,易伟建索-梁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内共振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3)[131]钟华,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地震层剪力[J]建筑结构,2004,(1)[132]李常青,易伟建,刘应龙忽略填充墙刚度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6)[133]易伟建,易志华,孙晓立非线性文克尔地基上的刚性板计算[J]中南公路工程,2003,(1)[134]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1)[135]易伟建,徐丽钢筋混凝土板损伤诊断的动测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3,(2)[136]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刘健行,李跃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1)[137]易伟建,刘霞弹性地基梁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4)[138]丁洪涛,易伟建,冼巧玲碳纤维布(CFRP)加固压弯构件全过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139]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可靠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0]方志,张志田,易伟建钢筋混凝土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几种C_0型单元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1]张望喜,易伟建双参数地基上厚薄板通用元与地基参数识别的挠度反分析[J]工程力学,2003,(6)[142]田明革,易伟建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检测方法[J]中外建筑,2002,(1)[143]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功率谱拟合及收敛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2)[144]易伟建,谭勇翔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失效概率及对施工质量缺陷的敏感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5)[145]易伟建,徐丽,郭国会连续梁桥弹性支承识别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4)[146]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大吨位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试验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3)[147]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板的裂缝诊断[J]振动工程学报,2002,(2)[148]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大跨度桥梁直接考虑拟静力位移影响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2,(3)[149]张望喜,易伟建砌体结构墙体抗侧中的剪切滞后问题[J]建筑结构,2002,(2)[150]仇一颗,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计算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51]潘芹,易伟建卡尔曼滤波在结构物理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2]李佳,易伟建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模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3]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大吨位小半径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分析与研究[J]华东公路,2002,(2)[154]郭国会,易伟建基于频率进行简支梁损伤评估的数值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155]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带锚块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1,(4)[156]郭国会,易伟建基于模态参数进行连续梁损伤诊断的数值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1)[157]易伟建,刘霞结构损伤诊断的遗传算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158]易伟建,刘霞混凝土空心板动力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1,(4)[159]黄慧明,易伟建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S1)[160]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无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分析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161]易伟建,刘霞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1,(2)[162]袁贤讯,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及轴压比限值的概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3)[163]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用应力平衡法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成桥状态[J]中国公路学报,2000,(3)[164]徐丽,易伟建框架结构模型修正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165]罗小勇,易伟建,余志武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166]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梁板类构件边界条件识别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67]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华东公路,2000,(3)[168]康光宗,易伟建铺板楼盖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办法[J]工业建筑,2000,(5)[169]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公路,2000,(7)[170]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具分段均布随机频率的谱拟合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4)[171]罗小勇,余志武,易伟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4)[172]康光宗,易伟建装配式楼盖接缝处开裂的原因及其对策[J]住宅科技,1999,(5)[17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破损评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3)[174]颜东煌,文钰,刘光栋,易伟建斜拉桥的施工最优控制[J]国外公路,1999,(3)[175]刘玉明,易伟建一种识别结构系统边界条件的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176]姜海波,车惠民,易伟建模糊推理方法简化铁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177]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地震动相位谱与相位差谱分布特征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78]郭国会,傅余萍,易伟建基于Kohonen网络的钢筋砼简支梁振型识别实验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4)[179]康光宗,易伟建,刘健行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研究[J]特种结构,1998,(2)[180]曾亚,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路面板模型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181]易伟建,郭国会神经网络在梁的边界条件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82]赵明华,易伟建圆形和环形截面挡土桩的配筋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8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边界条件识别和损伤诊断[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84]程纬,易伟建,刘光栋斜拉桥柔性索线型分析及快速迭代计算方法[J]公路,1998,(6)[185]康光宗,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板剪弯区段的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186]宋章树,沈蒲生,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柱破损检验与评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7]王长新,易伟建带刚臂梁—柱特征值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8]周先雁,沈蒲生,易伟建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破损评估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9]易伟建,王长新,沈蒲生混凝土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例及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90]沈蒲生,易伟建,王长新混凝土结构破损评估的动力学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1)[191]王长新,沈蒲生,易伟建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4,(6)[192]易伟建,冷拔低碳钢丝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88,(3)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交叉口

论文[1]Reginal Techinical Innovation Sui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 Conro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I) , 2011年[2]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研究 求索,2011年第7期[3]核心企业知识集成对供应链中知识转移的影响情报杂志, 2010年第8期[4]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第2期[5]资源配置视角下供应链中知识共享机理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6]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4期[7]制造企业绩效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期[8]技术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构成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164期[9]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动因及发展趋势 求索,2010年第7期[10]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第11期[11]Knowledge Transfer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for Innovation 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EI收录) ,2009年8月[12]Optimazation on Realization Time of Knowledge Demand in Innovation N 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 (IEEE出版,EI收录) 2009年5月[13]Decision Support Model and Simulation for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novation 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BIFE’2009) (EI收录), 2009年7月[14]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技术创新合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增刊), 2009年第z1期[15]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主体合作决策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第5期[16]高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的稳定性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9年第3期[17]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18]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年第1期[19]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软科学, 2009年第7期[20]心理契约视角下顾客资产的价值形成与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年第5期[21]Knowledge Transfer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for Innovation 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2009年第8期[22]竞争条件下企业战略投资时机的实物期权分析 管理科学学报, 2008年第4期[23]技术标准引致的产业创新集群效应分析科研管理, 2008年第2期[24]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竞争优势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5]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述评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26]协调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共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软科学, 2008年第5期[27]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本质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7年第4期[28]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分级控制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年第6期[29]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评价 统计与决策, 2007年第22期[30]技术标准联盟成员的谈判与联盟治理结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3期[31]知识产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7期[32]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及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33]技术标准化中的基本知识产权: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基于GSM案例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3期[34]软件企业R&D升级投资价值的期权定价模型科研管理, 2006年第7期[35]混合研发形式下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6年第6期[36]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化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06年第2期[37]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标杆测试审计科学学研究, 2006年第8期[38]知识产权、基本要素与技术标准化合作中国工业经济, 2006年第4期[39]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新产权契约关系解析科学管理研究, 2006年第4期[40]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控制模式及其选择机制管理评论, 2006年第8期[41]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J] 软科学, 2006年第5期[42]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构建活动和路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年第12期[43]软件企业R&D治理边界与结构[J] 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44]软件企业R&D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年第6期[45]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与控制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6]技术标准化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0期[47]企业R&D网络化的动态博弈模型预测,2005年第3期[48]美日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比较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 2005年第2期[49]基于技术标准合作的企业虚拟集群:内涵、特征与性质中国软科学, 2005年第9期[50]孙耀吾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协作研发伙伴选择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年第11期[51]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及其发展研究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52] “新全球主义”条件下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输出战略研究科技和产业, 2005年第6期[53]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管理机制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第2期[54]企业混合R&D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05第2期[55]论中小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的技术标准化功能商业研究,2005第5期[56]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冲突管理机制研究管理评论,2005第2期[57]企业R&D网络化的博弈思考金融经济,2004第12期[58]Board of directors,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 involv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n listed companies in C 2004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论文(ISTP收录)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5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R&D绩效评价系统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0]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治理评价研究 财经研究,2005第3期[61]论西方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商业研究, 2005年第1期[62]基于RBF&BP神经网络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隐患预警与控制模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第2期[63]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 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4]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65]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3期[66]基于环境动态性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67]基于绩效测度与控制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68]国际化竞争环境中TMT的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年第12期[69]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软科学,第1期[70]基于过程模型式的动态网络化知识管理基本问题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7期[7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治理及其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72]主成分分析法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中改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73] 高新技术企业R&D控制模型有效性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第3期[74]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75]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评与发展中国管理科学(专刊)2004年[76]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方法:演进与展望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77]高新技术企业协作研发博弈分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期[78]协作研发投资的柔性价值: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系统工程第5期[798]企业组织学习及其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财经问题研究第11期[80]基于经营者激励的公司绩效规划求索第5期[81]中美公司企业家培育机制比较研究现代财经第3期[82]影响美日企业经营者成长的相关因素分析经济经纬第2期[83]公司治理与企业家培育经济导刊第5期[84]董事会结构影响公司业绩归因过程的机理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第1期[85]网络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86]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绩效的理论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87]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11期[88]高新企业内外部学习策略选择对R&D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预测2003年第11期[89]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9月第9期[90]团队治理: 关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绩效的思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91]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契合机制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6期[92]基于协作R&D的技术引进策略对R&D绩效的影响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10期[93]CEO个人特征影响公司绩效的激励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1期[94]CEO监督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95]益相关者、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96]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其结构的动态模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97]研发驱动内生增长模型中的企业研发行为与政府政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3期[98]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协作的效益与稳定性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1年第6期[99]高科技企业协作研发绩效的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2期[100]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101]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开发运筹与管理2003年第1期[102]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系统工程2003年第9期[103]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综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7月第7期[104]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学习机制与绩效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10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0期[106]中美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家培育机制的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4年第1期[107]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协作研发与政府政策系统工程2000年第5期[108]企业研发的规模报酬与政府政策预测2000年第6期[109]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0第4期[110]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111]合资企业内部化代理成本与绩效分析财贸经济1999年第7期[112]面向21世纪的企业家教育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113]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及其运作中的几个问题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114]Monitoring SOEs’Performances by Financial Means ’99ICMSE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1128-1133页(ISTP收录)[115]跨国企业全球战略与中外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7期[116]各国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比较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117]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公司治理完善与创新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6期[118]职业企业家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119]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5期[120]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专著、教材[1]Monitor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A Financial Accounting Perspective ×Press of University of Twente the Netherlands 4(英文专著)。[2]国际工业制品贸易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3]市场学中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4]国际经济贸易法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科研、教学获奖[1]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2]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3]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4]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5]机械工业部软科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6]湖南大学“天语”优秀教师奖002E2004年[7]湖南大学科研标兵2005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主要报道湖南大学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也适当发表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优秀学术论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河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魏冬青、王键吉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在岗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80余人,河南省教学团队8个,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双聘):林群、刘应明、张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张明高、杨胜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常俊标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渠桂荣、樊静河南省“中原学者”(2人):王键吉、常俊标 河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丁清杰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常俊标、徐存拴、杨林、郭宗明、李春喜、杨宗献、蒋凯 河南省教学团队(8个)序号名称带头人立项年度1环境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樊静20162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徐久成20153中国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曹书文20134物理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刘玉芳20115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20086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渠桂荣20107动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20078遗传学教学团队卢龙斗2009参考资料: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22个):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 二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2个):软件工程、社会学 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化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学物理(自主设置)、动物学、环境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体育学、伦理学、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环境工程、考古学、世界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物理学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别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项。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1篇博士论文于2012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生在竞赛中先后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80余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新型教师培养方案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双轮驱动”模式研究与实践、新世纪高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综合性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经济学、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16个):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音乐学、对外汉语、历史学、环境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别(2个):物理学、经济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排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普通动物学、遗传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排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华夏文化之根》 截至2015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共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其中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6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新药物及医药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张贵生)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新能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研究应用中心(1个):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生物工程药物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制药及生物医用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6个):环境科学与工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数学与科学计算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量子芯片与精密探测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红外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资源微生物与功能分子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据2015年5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河南师范大学在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9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编(著)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38部;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13篇,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00余篇;授权专利265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发表论文被引用进入全球ESI前1%,在中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2015年,以该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65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 馆藏资源 图书馆截至2014年8月,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200多万册,期刊4800多种,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馆藏涵盖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明丛书》、《民国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套书均己入藏;业已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大型套书资源丰富的馆藏体系;开通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并购置电子图书近50万册,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标本馆据2015年12月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校生物标本馆共有馆藏动物、植物、真菌、人体及化石标本总计近6000种、120000余号;其中植物标本3600余种、28000多号,包括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如人参、珙桐、太行花、天麻、猬实、银杏、连香树等,著名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菊花、山药等也珍藏在该馆,馆藏动物标本2400余种、90000多号,脊椎动物标本600余种、28000多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000余种、60000余号。 学术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为《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随校名变更改为现名;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时称《河南化工学院、新乡师范学院联合学报》,该刊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固定收录该刊的权威性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美国的《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数据库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4-2015)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自科科学版 和 社科版 都是 双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EI 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系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EI Compendex数据库源刊,教育部“精品期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该刊还被国内外多家检索刊物收录,国外的主要有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化学文摘》、《现代数学出版物》、《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德国《数学文摘》等;国内的主要有《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文摘》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