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环球网国际新闻编辑

发布时间:

环球网国际新闻编辑

胡锡进他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如果硬要说他是一名“政治家”,我倒觉得他更像是一位媒体人。 其实像他这种有国家情怀,还有政治眼光,更坚定自己立场,正直、客观的媒体人,早在多年前就已备受观众的喜爱他是一个有国家素质和政治眼光的媒体人胡锡金1960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82年,22岁的胡锡金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后来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胡锡进入《人民日报》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胡锡初,胡锡金多次接受国内外采访。他还在南斯拉夫、海湾和其他前线,报道斯拉夫和黑人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多次海外采访也使胡锡金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和经验。他还写了很多独家新闻,并参与了许多主要的新闻采访活动。这样的海外采访经历仍然非常罕见。说到这一刻,人们想起了另一位媒体主持人。他是水均益。他还亲自采访了海外战争和许多国际名人。有了这些早年的经历,胡锡进在未来的媒体事业中更有信心,这也可能是一种人生经历。的确,胡锡进现在很老练,说话也很有分量,给人的感觉是知识储备丰富的人。当然,胡锡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位,那就是《环球时报》总编辑每天处理国际事务的职位。胡锡进也很称职,因为他早年的工作经验足以支持他独特的眼光。偶然翻了胡锡进的博文,真的很有激情。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胡锡进从未畏缩过。他总是直面,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无论是早年还是现在,胡锡进每次发声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维护中国的整体利益。换句话说,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媒体人。胡锡进是一位非常积极的媒体人。当然,胡锡进对国际事物的评论也很独立。他的话很犀利,读完后总是令人兴奋。疫情期间,胡锡进对国际事物的评论非常好。他的立场客观,不激进,给外人一个好的颜色。这可能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说话很平和,让人听得很舒服,同时对于一些舆论也不乏犀利言辞。当然,胡锡进也是很谦虚的,他称自己说的那些言论为“胡侃”,不过侃的确实挺高的。这就是胡锡进,一位非常真实的国际领域媒体人,在这个职位上,他很称职,一直以来都坚定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的媒体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尊重。而不像一些“高知”,他们永远达不到胡锡进的高度

不是,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的行政级别应为司局级、职称为高级编辑(记者)。这个报纸在纸媒时代是以标题夸张内容激进注称。现在虽然还是差不多,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胡锡进在微薄在今日头条都开了个人帐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领取国考资料胡锡进是一个充满国家情怀和坚定正直的媒体人。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胡锡进的评论往往都是非常正面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实事求是的,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从早年还是现在,胡锡进基本上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始终都是维护中国的利益,从现在国内的情况来看,胡锡进的确是一位非常正直而且正能量的媒体人。胡锡进对于国际事物的点评也是非常的有主见,言语犀利,看完之后总让人振奋。在这次的疫情期间,胡锡进对于国际事物的评论,就说得很有好,立场客观,不激进,也给外人好颜色看,这也正是他讨人喜爱的原因。公务员培训咨询《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他是公务员吗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年纪已经不适合在环球时报担任总编辑了,而且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想放松自己的心态,想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本人不太了解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如果他的进入这张报纸越办越好,为他点赞。

国际新闻编辑

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方向:本专业方向是为广播电视系统、对外传媒机构、外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能力突出、职业道德优秀的国际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专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同时还具备国际新闻业务要求的编、采、写、译、制的能力,能够从事记者、编辑、翻译及其他涉外管理工作等。主干课程: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基础写作、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笔译、口译;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新闻编译、高级新闻英语视读、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对外新闻报道、国际新闻编辑;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概论、媒介素养

编好国际新闻版要具备三种意识:钻进新闻的读者意识、走出新闻的编辑意识和把握正确导向的全局意识。 选出可读性强的稿件,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选稿的时候“抛弃”自己的编辑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读者,把选稿当作一次从兴趣出发的阅读,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手里的稿件自己能够津津有味地读下去,那么这条稿件就可以进入预备稿库里了。

重大国际新闻,按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与科技等方面;从时间形态上说,可分为预定或预料要发生的事件(比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伊拉克战争爆发)与没有任何前兆的突发性事件(比如2003年8月15日美加大停电事件)两种,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频发性、经常性特点。  对报纸媒体(这里不涉及周刊、周报与杂志,因为它们的定位更多注重深度分析。这里分析对象包括晚报、晨报、都市报在内的日报)来说,如何应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形成运作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相对成熟特色,是我国报业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影响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因素  与国内重大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几乎不存在信息的独家性与快速派出记者采访的情况,报道更多体现于编辑思路。所以,排除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语言风格因素外,衡量报道的成功尺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策划与版面安排。面对一个重大国际事件,报社主管负责人如何确定报道思路,形成报道主题,是报道成功的第一步。  2、信息来源与视角。面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除中央级媒体外,省级以下媒体几乎都没有实力派出记者。面对相对雷同的内容,如何寻找到独特的报道视角,快速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完成报道的生动性与全面性,成为有实力的报纸必须考虑的方面。  3、时空背景报道(事态链接)与预见性深度分析。这牵扯到报道的全面性、深度性,需要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信息加以整合、总结,也涉及到专家、学者运用相对通俗与简单的语言对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给读者提供方向性指导。  4、后续报道。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总会引发相关争议。所以,随事态发展,引导读者把握事态走向、对前一阶段事态进展进行总结,也是报纸媒体经常采取的重要报道模式。  5、报道的编辑思路与特色。这涉及到报纸处理重大国际新闻的风格与特色问题,是报纸媒体发展壮大中数次成功报道经验后的积淀,也是广大读者对某媒体报道特色的定位与认可。  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策略  对于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以下方面不可缺少:  一、敏锐的新闻判断、及时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  新闻事件每天都会发生,但重大国际事件可凭借有关数字、意义以及事件描述可以感知到。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最终要体现在版面上,没有空间安排,就无所谓报道的全面与深入。当然,版面也并非越多越好,要按照事态具体情况确定。按照一般经验,版面安排可分为增刊(也可以说号外)以及加版面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基本定位于预定或预料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与策划上,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与伊拉克战争爆发,众多报纸媒体就采取了增刊方式。第二种方式,更多运用于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策划上。  对比两种情况看,增刊报道的成功,能够为日常偶发的突发重大事态报道提供充分的经验与激励。对于第二种情况,出于对突发性重大新闻的敏感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编辑主管及时调整版面充分报道。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扩版与增版可能会造成短期收益减少,但从报纸的持续发展看,这属于长期收益投资,无形中能建构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风格定位,获取市场认知度,进而构筑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  比如,《广州日报》面对2003年8月16日“美加大停电”这一影响了5000万人的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就抽取其他正常版面,及时策划确定编辑思路,最终形成了“大黑暗”、“大恐慌”、“大瘫痪”、“大考验”的四个整版主题。该版面也获得了广东省新闻版面一等奖。  二、把握舆论导向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坐标。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取在最早时间里传递信息,也导致了大量违背新闻理念做法的出现:不准确、不公正、低级趣味。面对多元的信息,需要编辑敏锐地辨别真伪。如果在报道原则与方向上偏离了轨道,报道就丧失了说服力,失去基本信誉。  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各种信息的发布与有关评论,却不能不经过筛选与过滤,尤其是面对重大政治性国际事件时。当然,重大国际新闻并非总是含有政治因素,但除政治性外,也需要把握好新闻是否真实、是否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社会行为等方面。丧失基本道德底线或不顾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策划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报道的必要性。比如,在美国某些重大杀人案报道的处理上,《广州日报》国际部编辑一般采取弱化的方式,不会刻意渲染。  三、确定版面思路与语言表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版面整体安排中的思路、主题与层次,是显示一家报纸编辑策划功力的最重要体现。众多版面安排下,层次混乱或相互重复以及主题不突出,都会让读者感到茫然,从而失去阅读欲望。同样,版面语言除了涉及信息量的大小,表达语言的严肃或活泼、标题的吸引力、信息的整合性与连贯性等基本要求外,还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文字与图片问题。面对“读图”时代,单纯文字表达已失去了市场。总体看,恰当运用组合图片配合相当的文字,已经成为日报报道重大国际新闻成功的重要经验。  比如,2002年7月28日的“乌克兰苏—27飞机特技表演酿灾难”事件(该事件导致了近80人死亡、120人受伤)报道上,选择并运用灾难图片,生动表达这一灾难性重大国际事件,必然是各家报纸国际新闻编辑的共识所在。《广州日报》国际部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传真现场图片进行了“精挑细选”,充分运用文字加“组合图”,充分表达了现场的惨烈情景,该版面也获得了第8届“中国国际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四、拓展信息资源的来源,是报道出彩的重要手段。  当前,由于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主渠道大都相同(指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新华社),一定程度导致了日报、晚报、晨报、时报内容乃至版面的惊人重复与雷同。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寻找到重大国际新闻的独特视角(尤其是一些重大科技与社会新闻),是新闻报道出彩的重要手段。  2003年6月份,各大媒体对希拉里回忆录《活着的历史》(也有译为《亲历历史》)都做了连续性报道。《广州日报》国际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有三次头条报道做到了独树一帜,分别是“希拉里回忆录要被搬上银屏”、“希拉里回忆录视频瞄准格莱美奖”、“搞笑希拉里扑克牌问世”。其中,“搞笑希拉里扑克牌问世”率先报道后,全国其他各家报纸都再次报道,该稿件也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其实,该信息资源不是以现成外电稿件形式出现的,而是美国共和党Maxnews网站推出的一套“希拉里扑克牌”照片并配相关文字解释,编辑抓住该信息后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这一条软性重大国际新闻。  五、其他依附性因素支持必不可缺。  应对重大国际事件,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及时推出精彩版面提供背后支持。比如说,翔实有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库、编辑面对重大国际新闻的策划与创新意识是报道成功的“软件”,而印刷技术的跟进也是快速抢占市场的不可缺少的“硬件”。同样,国际新闻报道编辑形成采编合一,充分掌握重大国际新闻的最新、最详细资料,也是做好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条件。目前,广东三家报纸《广州日报》(包括子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以及《羊城晚报》(包括子报《新快报》)都储备并强化了自己的编译人员,为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入、全面与出彩奠定了基础。  重大国际事件新闻报道是媒体竞争重要阵地。对我国的报纸媒体来说,国际新闻信息资源具有获取便捷、资源成本低而收益大、选择空间大的优势。在报业经历竞争的环境下,报纸能否生存并发展壮大,关键一条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或品牌。而自己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抓住重大国际新闻报道、持续地对不断发生的重大国际新闻报道做到“浓妆艳抹”,可以说是报业形成自己整体品牌的一条相对便捷的渠道。

国际新闻编辑部

新华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11月,1937年改现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新华社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正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全社从事新闻报道、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职工逾万人。

要想进入新华社的,必须先参加新华社每年定期举办的考试。  可报考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及全国31个分社,报名者须具备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考试,即可进入新华社工作。  据近年情况来看,新华社更倾向于招收外语类人才,重点大学毕业生,及海归。

新华社在抗日战争这一时期,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开始出现。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对外新闻开播;1946年5月28日,新华社正式设立了国际新闻编辑部。为了拓展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保证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及时,新华社开始在境外建立分社。第一个境外分社是香港分社(1947年5月1日建立),之后,新华社又相继建立了伦敦分社(1947年6月10日)、布拉格分社(1948年11月)、平壤分社(1949年9月21日)。这四个分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华社建立的首批境外分社。尽管人手不足,条件有限,但是它们在艰难中起步、拓展,为新华社更多境外分社的创办及其发展成为世界性通讯社积累了经验。

新华社下属的部门非常多,分为内设机构、采编部门以及其他直属事业单位等。具体部门信息可参考一下条目管理职能部门: 办公厅 · 总编室 · 总经理室 · 人事局 · 外事局 · 计划财务管理局 ·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 机关党委 · 监察局 · 通信技术局 · 机关事务管理局   采编职能部门: 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网络中心(新华网),经济信息编辑部,音像新闻编辑部,解放军分社   派驻机构: 中纪委驻新华社纪检组   直属单位: 机关服务中心   直属事业单位: 新闻信息中心(营销总平台) 暸望周刊社 经济参考报社 新华每日电讯社 半月谈杂志社 参考消息报社 新华出版社 教育培训中心 新闻研究所 中国图片社   国内分社: 国内分社是新华社派驻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支机构,担负着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信息采集,向总社编辑部提供文字、图片、音像、网络等新闻,发展新闻信息用户,及时反馈当地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等。目前新华社在国内设有31个分社、15个支社和14个记者站。 海外分社:几乎每个国家都有

国际新闻编辑招聘

一、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二、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三、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四、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参考:

我学习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适于报考新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如果想直接工作可以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从事编辑、采访、写作、摄影等业务工作和新闻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国家机关、行政宣传部门、企业公共关系部门的专业工作。 如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奔波周旋于各大新闻事件中的传媒记者,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下,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 最近几年也虽然出现很多对于记者、主持人都很不好的事,但是学习新闻的热情还是一直很高,各地方分数线也是居高不下。现在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是“杂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却是“专家”。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学生在完成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必修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跨专业选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媒体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有创意,既会新闻、又懂管理,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同市场的需求有不小的距离。但未来是一个信息型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记者编辑等人才需求也会增加,尤其现在网络平台逐渐兴起,这里也会需要更多的新闻人才。

1、国际关系专业是学历越高越好就业。一般都分布在政府机关、安全部门、出版单位、科研机构、涉外企业、教育行业等。2、像国际关系这类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属于“精英教育”,社会需求比较少,不过一旦就业就等于步入社会中上层了。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油~

回答 您好,1,该专业主要学相关的理论,外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国际交往能力。 2,将来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有部分进入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从事需要外语能力相关的职业。

环球网编辑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不是公务员。胡锡进的行政级别是司局级,职称属于高级编辑,也就是记者。同时他也是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领取公务员考试资料 胡锡进,1960年04月出生;198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1986年成为一名党员,同年在北外开始攻读俄语系的研究生;在三年后,获得了前苏联硕士学位证书,同年成为人民日报的国际部助理编辑;之后成为主南斯拉夫的 一名战地记者;19996年成为人民日报的主任编辑 ;2005年为《环球时报》的总编辑。 1989年,胡锡进进入《人民日报》,曾在美国、日本等国采访。1993年,胡锡进进入南联盟采访,深入报道波黑战争,出版《波黑战地采访报道》一书。1995,胡锡进进入台湾采访。2003,胡锡进进入伊拉克采访,获取大量有价值新闻。

不是,环球时报是一家国企,胡锡进是公司董事长,虽然不是公务员但也算是体制内人员,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

我觉得是泄愤。因为这种情况很常见所谓无风不起浪,肯定是胡锡进和段静涛有过节,所以胡锡进肯定是有那么回事,要不然段静涛怎么敢实名举报。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不是公务员。胡锡进的行政级别是司局级,职称属于高级编辑,也就是记者。同时他也是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胡锡进,1960年04月出生;198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1986年成为一名党员,同年在北外开始攻读俄语系的研究生;在三年后,获得了前苏联硕士学位证书,同年成为人民日报的国际部助理编辑;之后成为主南斯拉夫的 一名战地记者;19996年成为人民日报的主任编辑 ;2005年为《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作为总编辑,能够直接面对读者,这是非常难得的,毕竟言谈举止有风险,一个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最近也浏览了一些胡锡进先生的评论文章以及他的一些建议,认为它是极其爱国的。他对国际形势分析客观而精准,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而且我也挺佩服胡锡进先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时,呼吁中国增加导弹数量。同时他也是一个敢于正面刚特朗普的男人 ,在今年5月20日,他在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言论,之后特朗普也对此进行了回应,并且明显可以看出是是针对胡锡进的。而且一个总统不顾形象怼一个新闻主编,可见胡锡进的影响力非凡,而胡锡进在隔天的回应中,通过犀利又不失文雅的语言,一语双关,狠狠地讽刺了特朗普。同时网上有声音也说他的有些言论和建议有些立场不明,但我和广大网友认为胡锡进先生有水平,是个爱国主义者,且是个勇正能量代表,在国际上问题上,敢于维护国家利益 ,发出正义之声,为胡锡进先生点赞,希望他一直坚持下去,发出更多优秀的言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