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诗经的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关于诗经的文献有哪些

你不能这样问啊。太笼统了,你想想从那个角度写?然后才好说啊。看躇斌杰的《诗经与楚辞》吧,有介绍相关研究。目录上编《诗经》一《诗经》作品选注(一)周民族史诗(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战争徭役诗(五)卿士大夫美刺诗(六)爱情诗与婚姻诗(七)其他二《诗经》研究参考资料(一)总论(二)《诗经》重点阅读作品辑评(三)《诗经》研究参考书简介下编楚辞一“楚辞”作品选注(一)《离骚》(二)《天问》(三)《九章》(四)《九歌》二“楚辞”研究参考资料(一)屈原生平事迹与评价(二)“楚辞”作品简评(三)“楚辞”研究参考书简介参考、引用书目举要……[看更多目录]另外有一本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

先秦两汉典籍引《诗经》资料汇编作者:何志华,朱国藩主编 ISBN:10位〔9629961881〕13位〔9789629961886〕 出版日期:2004-12-1本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辑之《毛诗逐字索引》为底本,然后用研究所[汉达古文献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系统,将先秦两汉典籍直接引录《诗经》的数据辑录出来。至于暗引或暗用《诗经》者,则由研究人员先行编纂《诗经》所见词汇表,然后利用数据库逐条检索,再反复核实,然后定稿。 本书主要收录先秦两汉典籍引用《诗经》相关资料,不论经、史、子、集,举凡引用《诗经》者,皆予收录。王于汉世传注,例如群经郑玄《注》,《淮南子》、《吕氏春秋》高诱《注》,《楚辞》王逸《注》,如有称引《诗经》者,因属两汉范畴,亦予收录。 另先秦两汉典籍文句有与《诗》文相彷佛者,而该典籍之传注注出《诗》句,凡此皆可能是用《诗》之例。如有上述情况,即使此等传注之年代后于两汉,为便读者了解典籍用《诗》之意,本书亦将连同注文一并收录。例如:《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楚辞·九辩》:无衣裘以御冬兮。洪兴祖《补注》引《诗》:我有旨蓄,亦以御多。至于两汉以后,诸如郭璞《尔雅注》、陆德明《经典释文》,虽曾大量引用《诗经》,并于三家《诗》异文之研究有重要参考作用,然而限于体例,本书皆不予收录。你去当当网上买一本吧,可以收藏以来当个工具书。

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宗旨,是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建设服务,一般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学者的主观思想。《诗经》作为经学的一科,讲授和研究的主题,自然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内容。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毛诗序,《关雎》篇为大序,其余为小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小序》则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因某事而刺某人。所以清人程廷祚《诗论》说:“汉儒说诗,不出美刺二端”。到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集《诗经》汉学研究之大成,全面继承了汉儒“美刺”的说法,进一步肯定了《诗经》是一部美刺时政的政治诗集。应该说《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是与政治有关联的,具有美刺的性质。但不加区别地说每一首诗都是美刺,就过于拘泥了。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废序言诗,自由讨论。跳出汉学的窠臼,而讲出了宋学的特色。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这样《诗经》有汉学家的政治教科书变成了宋学家的“理学教科书”。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凡诗之所谓风者,所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宋学的弊端在于指责这些民间歌谣是“恶为可诫”的淫奔之诗。宋学还有脱离训诂、随意穿凿的毛病。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毛诗传疏》推崇毛传。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所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其字也,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戴震)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关于诗经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联系我。详谈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思考作文

《诗经》婚恋诗研究 丁秀杰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时间:2004 《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吴广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2期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黄伦峰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 刘东岳 苏国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 王亚娟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3期 《诗经》婚制婚俗探究 李雯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 中华书局1966年版 袁琳《〈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赵沛霖<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J]<中州学刊>(郑州)1987年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 海口:海南出版社, 黄田田论《诗经》中的女性美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瓦西列夫王永嘉,等爱情面面观新世纪出版社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 康正果 《风骚与绝情》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有关诗经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诗经名物图解》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细井东阳撰绘的一套博物学书,其主要内容为《诗经》辅配百余幅精美古画。分为10个画册贴:三册草部,两册木部,两册禽部,一册兽部,一册鳞部,一册虫部。此本大约绘制出版于嘉永元年(1848)

《诗经》婚恋诗研究 丁秀杰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时间:2004 《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吴广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2期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黄伦峰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 刘东岳 苏国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 王亚娟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3期 《诗经》婚制婚俗探究 李雯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1。“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说文解字》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经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4。“善则称亲,过则称己。” 《礼记 坊记》5。“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6。“欲报之恩,昊天罔极”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7。“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 中华书局1966年版 袁琳《〈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赵沛霖<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J]<中州学刊>(郑州)1987年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 海口:海南出版社, 黄田田论《诗经》中的女性美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瓦西列夫王永嘉,等爱情面面观新世纪出版社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 康正果 《风骚与绝情》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关于李白的文献有哪些古诗

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古·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5、《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2、《赠李白》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3、《李白墓》唐·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4、《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5、《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关于诗经的文献

孔子。曾概括《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共计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献诗说”三种说法。王官采诗:《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刘歆《与扬雄书》。整理出了《诗经》。

你不能这样问啊。太笼统了,你想想从那个角度写?然后才好说啊。看躇斌杰的《诗经与楚辞》吧,有介绍相关研究。目录上编《诗经》一《诗经》作品选注(一)周民族史诗(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战争徭役诗(五)卿士大夫美刺诗(六)爱情诗与婚姻诗(七)其他二《诗经》研究参考资料(一)总论(二)《诗经》重点阅读作品辑评(三)《诗经》研究参考书简介下编楚辞一“楚辞”作品选注(一)《离骚》(二)《天问》(三)《九章》(四)《九歌》二“楚辞”研究参考资料(一)屈原生平事迹与评价(二)“楚辞”作品简评(三)“楚辞”研究参考书简介参考、引用书目举要……[看更多目录]另外有一本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

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宗旨,是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建设服务,一般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学者的主观思想。《诗经》作为经学的一科,讲授和研究的主题,自然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内容。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毛诗序,《关雎》篇为大序,其余为小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小序》则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因某事而刺某人。所以清人程廷祚《诗论》说:“汉儒说诗,不出美刺二端”。到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集《诗经》汉学研究之大成,全面继承了汉儒“美刺”的说法,进一步肯定了《诗经》是一部美刺时政的政治诗集。应该说《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是与政治有关联的,具有美刺的性质。但不加区别地说每一首诗都是美刺,就过于拘泥了。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废序言诗,自由讨论。跳出汉学的窠臼,而讲出了宋学的特色。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这样《诗经》有汉学家的政治教科书变成了宋学家的“理学教科书”。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凡诗之所谓风者,所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宋学的弊端在于指责这些民间歌谣是“恶为可诫”的淫奔之诗。宋学还有脱离训诂、随意穿凿的毛病。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毛诗传疏》推崇毛传。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所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其字也,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戴震)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

有多少篇啊?什么大概内容??==,尽量的多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