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的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的历史论文

明朝以前,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1.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1)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4)张骞沟通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通新纪元。(5)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6)科技文化成就辉煌。(7)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2.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3)唐朝对外交往的彤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  原因:(1)唐朝政治统一、政权强大,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4)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5)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僧侣的推动等。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向和特点  趋向:(1)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2)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特点:(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如郑和下西洋(2)出现华侨潮,促进南洋的开发。(3)自16世纪起,日本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4)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6)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同时出现罪恶的鸦片贸易。(7)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表现: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的,其主要表现为政治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由此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交流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1.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  (1)朝鲜: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人称“秦韩”,贸易往来频繁,檀弓、果下马输往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传到韩国。  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来唐留学人数最多。在唐朝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唐朝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人新罗。新罗友好交往人士是崔致远。  (2)日本:  秦汉时,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倭奴国王”印。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丰富了倭人物质文化生活。隋唐时期,互遣使臣,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多次。唐朝的制度、文化、建筑等对日本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贸易往来频繁,双方都出土大量对方货币。友好交往人士有:吉备真备、鉴真。  (3)天竺(印度):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唐代: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2.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  明朝后期,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海防松弛。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与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1553年,葡萄牙居澳门;明末,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代表人物是利玛窦;原产美洲的农作物玉米和烟草等也通过新航路传入中国。明末,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令清军进攻雅克萨俄国殖民军,结果,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四、从阶段特征看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两汉时期,我国经济发达,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确立了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往盛况空前,使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代至清初,我国的对外关系从活跃的对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我国逐渐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发展趋势,封建制度的渐趋腐朽和衰落。

咳 我也好愁啊 咋写啊 上学期的书都扔了 历史也没学好

唐朝 中外交往在大秦景教与匈奴通婚

这个不是太难写,汉可以说张骞,唐说鉴真,玄奘,宋是海外贸易,明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夺澳门,清就是收复台湾,抗击沙俄,闭关锁国了。

对外交流历史论文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去下载清华大学的中外交流史的课件吧~哪里有好多~

咳 我也好愁啊 咋写啊 上学期的书都扔了 历史也没学好

大内锦衣卫

对外交流历史论文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去下载清华大学的中外交流史的课件吧~哪里有好多~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作文,那么你就要以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主要异同来进行阐述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就离不开彼此的交往。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形象阐释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交往。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该如何与人交往呢?我崇尚一句话: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交往就要真诚,要理解和尊重对方。当年刘备为了请到诸葛亮出山,放下架子,风雪无阻,三顾茅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不但打开了柴门,而且打开了心灵之门,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志帮助刘备得以三分天下,刘备死后托孤于他,他殚精竭虑,为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一段君臣知己之交的佳话。 志同道合方能相交相知,建立起伟大的友谊。廉颇嫉妒蔺相如的地位步步提升,曾发誓要羞辱他,当他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躲着自己,是因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羞愧难当,负荆请罪,并结为刎颈之交。捍卫祖国的尊严是他们心中的共同志向,再大的个人恩怨在它面前也将化干戈为玉帛,烟消云散。怎能忘记,不向权贵低头,用心吟响心中的诗篇让李白和杜甫成了忘年交;怎能忘记,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手握到了一起,给人类留下了一段伟大的友谊;怎能忘记,为了民众的解放,民族的崛起,毛泽东和周恩来走到了一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为了一对伟大的战友…… 古语说:势力之交不终年,纯净的交往一旦套上了权利的光环,即使是同胞兄弟亦可反目成仇。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竟欲逼死自己的弟弟曹植,若非曹植在七步内吟诵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痛心之句,早已命丧黄泉。抗战时期,大敌当前,本应同仇敌忾,共驱外敌。然而,蒋介石却生怕共产党新四军的力量壮大,竟向抗日的新四军抡起屠刀,制造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皖南事变”,成为了历史的千古罪人。 交往,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彼此相熟相知,不受任何利益驱动,这种交往,方能终身。善于听音的锺子期死了,俞伯牙摔碎玉琴,世间不再回旋“高山流水”;刘兰芝投池而死,焦仲卿便自挂东南枝,实践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撞死墓前,两只蝴蝶翩翩起舞,一曲“化蝶”,唱响千年。 这样的交往,怎能不可歌可泣?提问者评价xiexie

对外交流历史论文题目

去下载清华大学的中外交流史的课件吧~哪里有好多~

女真族的历史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东北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 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亦作女真族。“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探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经过一番研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深入的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一、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二)、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 赶上北方。 (三)、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六)、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社会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政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技术原因:生产力高。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自然条件:南方气候较优越。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而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一)、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一)、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三)、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四)、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不要悬赏分

这个不是太难写,汉可以说张骞,唐说鉴真,玄奘,宋是海外贸易,明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夺澳门,清就是收复台湾,抗击沙俄,闭关锁国了。

我也是新疆的!!! ~~~我也不会写

对外交流历史论文200字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的海洋探险活动,为日后列强控制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而明清时代中国在国力渐衰的环境中慢慢封闭自己,断绝了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来往,错过了壮大自己国力的历史机遇,为以后的中国落后挨打埋下隐患。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1禁烟2裱糊匠3书呆子4假洋鬼子5同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