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格式要求

发布时间: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格式要求

文献类型标识是标示各种参考文献类型的符号。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论文著者应用以下文献类型标示码,将自己引用的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及载体类型标示出来。根据GB 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常用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标识,电子文献以双字母标识。扩展资料:格式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著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7、报纸:著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保存地点.年份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 接到投稿后将以e-mail方式通知作者,稿件依领域分类、编号、建档。本刊将在收稿后尽速回复审查结果。2 来稿若经采用,本学报因编辑需求,保有文字删修权。3 作者应负论文排版完成后的校对之责,编审委员会仅负责格式上之校对。4 该刊采三审制度,先由编辑审稿,再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匿名审稿,最后由主编终审。5 论文一稿多投、已接受刊登或修正后刊登却撤回稿件者,学报一年内将不接受该篇文章所有作者之稿件。经学报录用之论文,请授权本校以纸本、光盘片及网络出版方式发行。6大标题不得多于20个字,标题下写作者姓名。7写摘要,200字以内,浓缩全文精华。不得出现“本文”等介绍性词句。8写关键字3-8个。9将以上内容全部用英语写出,置于全文末。10文中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图题或表题。如:表1 1996年出生人数统计表。尽量使用三线表。11在首页地脚列出作者简介。规范如:作者简介:刘小里(1957-),女,湖南邵阳县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2文中引文出处应标明序号,出自著作的应标明页码。出自同一本书的引文用同一序号。如:“……占绝大多数”[1](p115)。13如属课题论文,请在首页地脚说明。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地域科学发展研究”(96BJL001)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和农户响应模拟研究(40601005) 国家自然基金,2007城乡交错区微观土地流转行为与宏观土地流转模式空间演化互动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0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研究(JI05251)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05北方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机制研究 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2004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定量评价 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004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2007CB106807),973项目子课题,2000多尺度生态资产综合测量技术与应用示范(2001AA136060) 863项目,2001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3CCC01500) 973预研项目,2003中条山植被和植物区系与地理环境特征关系综合研究(40271047) 国家自然基金,2003基于遥感和碳循环过程模型反演中国土壤呼吸的关键参数 国家自然基金(40401028),2005西部地区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50678149),2007关中周边山地区生态环境潜在价值评估与建设对策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 2001 (1)陈海,梁小英 脆弱区生态重建的环境管理分析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2)(2)陈海,梁小英 南方石灰岩山地石漠化及其治理的生态学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32(3)(3)陈海,康慕谊,赵云龙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及其应用 水土保持通报 23(3)(4)陈海,康慕谊 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 资源科学 25(3)(5)陈海,康慕谊,曹明明 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分亏缺的风险程度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19(5)(6)陈海,康慕谊,范一大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 20(5)(7)陈海,康慕谊,曹明明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5(5)(8)陈海,康慕谊,曹明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资源空间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1(2)(9)陈海,康慕谊,曹明明 基于RS与GIS北方农牧交错带宏观生态背景分异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6(1)(10)陈海,康慕谊,曹明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林牧业生产结构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7(2)(11)陈海,梁小英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西北大学学报 37(4)(12)陈海,梁小英,高海东 Multi-Agent System模型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3(2)(13)陈海,王涛,梁小英 基于Multi-Agent System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型的构建与模拟地理学报,64(12)(14)陈海,杨维鸽 基于MAS从地块到村庄的多尺度土地利变化模型的构建及模拟研究地理研究 29(9)(15)Hai Chen,Liang Xiao Ying,Li R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multi-scale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ousehold’s LUCC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BATING LAND DEGRADATION IN AGRICULTRAL AREAS (LANDCON 1010) (ISTP and EI)(16)王涛,陈海 基于Agent建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模拟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4(12)(17)王涛,陈海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下米脂县银州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9(5)(18)高海东,陈海 基于博弈论的农户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7(5)(19)张波,陈海 米脂县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9(6)(20)杨维鸽,陈海 农户对退耕政策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30(1)(21)杨维鸽,陈海,等 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5(4)(22)赵云龙,唐海萍,陈海,等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与应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6)(23)郗静,曹明明,陈海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9(3)(24)郗静,曹明明,陈海 智能体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行为模拟中的应用及启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5(4)(25)梁小英,杨明楠,陈海 农户类型与农业景观变化类型间相互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30(1)(26)梁小英,陈正江,陈海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分生态安全响应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 38(4)(27)梁小英,陈正江,陈海 基于GIS与RS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宏观生态背景分异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6(1)(28)雷敏,曹明明,缪光,陈海 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 人文地理 102(4)(29)Kang,Mu-Yi,Dong Shi-Kui,Huang Xiao-Xia,Chen H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Suitable Trees,Shrubs and Herbages for Vegetatio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 ACTA BOTANICA SINICA 45(10)

一、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哲学认识论方面的研究。二、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共产党宣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持) 制度创新(主持)三、著作及主编著有《制度创新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等论著;主编湖南省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基础知识》等。另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等。四、论文发表《制度资源论》、《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张驰和谐》等论文 80余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4期)《公平与效率:优先性与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5日)《问题视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创新路径》(《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文化生产力主体要素及特征棎析》(《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8期)《论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论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假设基础》(《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4期)《在可能与现实之间的主体间性——虚拟实践四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 期)《整体规范下的人与自然——论和谐制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试论知识性生产资料》(《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实践的价值维度——兼论》的逻辑主线及其发展(《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综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非理性因素对制度创新的作用及扬弃》(《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学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建设》(《南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知识性生产资料再探》(《创新》2009年第3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维度》(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从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看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7.《论党的思想路线演进的根据》(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第4期)18.《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探要》(《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1期)19.《中国共产党执政守位律初探》(《学习论坛》2005年第2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它虽然是专科,但是由于是毛主席的母校,所以分数线一直很高,国家也比较重视它的。它的师范类专业比较好

算是一般的吧,不是什么特好的学校,我曾经想报考那个学校,所以了解了下,师范类的都是假期多,而且好像湖南那里的学校偶比较录取。那你现在问干什么呢,希望可以帮到你吧。

古色古香,没有说太好,学校不大,专科中算是不错的了。还可以看见毛主席当年洗澡的那口井

《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缘概念为条件的。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形成的规律。认为华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这个观念,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根据。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那么,还以为华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长期以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没有历史。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维。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时期。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代。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尚书?武成》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说文》对“华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即是说“华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词。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投稿

1 接到投稿后将以e-mail方式通知作者,稿件依领域分类、编号、建档。本刊将在收稿后尽速回复审查结果。2 来稿若经采用,本学报因编辑需求,保有文字删修权。3 作者应负论文排版完成后的校对之责,编审委员会仅负责格式上之校对。4 该刊采三审制度,先由编辑审稿,再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匿名审稿,最后由主编终审。5 论文一稿多投、已接受刊登或修正后刊登却撤回稿件者,学报一年内将不接受该篇文章所有作者之稿件。经学报录用之论文,请授权本校以纸本、光盘片及网络出版方式发行。6大标题不得多于20个字,标题下写作者姓名。7写摘要,200字以内,浓缩全文精华。不得出现“本文”等介绍性词句。8写关键字3-8个。9将以上内容全部用英语写出,置于全文末。10文中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图题或表题。如:表1 1996年出生人数统计表。尽量使用三线表。11在首页地脚列出作者简介。规范如:作者简介:刘小里(1957-),女,湖南邵阳县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2文中引文出处应标明序号,出自著作的应标明页码。出自同一本书的引文用同一序号。如:“……占绝大多数”[1](p115)。13如属课题论文,请在首页地脚说明。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地域科学发展研究”(96BJL001)

湖南滴一师范才刚刚升本,衡阳师范快十年了,你说哪个好呢

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闻闻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 ,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终校

24史

从学术科研方面来比较: 湖南第一师范: 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部级课题13项,省、厅级课题189余项;发表论文2600余篇,出版著作220余部;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0余项。2009年李勇帆教授主持申报的“基于情感计算和Web3D技术的在线学习模式研究”获得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拟资助立项,郭文老师主持申报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现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获得了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拟资助立项。 基础教育研究特别是小学教育研究,是学校科研的特色和优势。詹小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紧紧围绕小学教师教育展开研究,课题组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30余篇。胡重光教授的“高等师范小学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课题成果获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冯周卓教授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推广研究”课题成果获我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李勇帆教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杨高全教授的“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刘济远教授的“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验与研究”、傅小平教授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实践与研究”荣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衡阳第一师范: 2003-2006年期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380篇,获得省部级教研项目28项,主编和参编教材44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10项。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部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72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4部;发表科研论文1641篇(其中核心期刊517篇),学术作品111件(其中核心期刊45件),获得国家专利2项。论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62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学术文摘等国内权威刊物转载、复英收录220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人居环境研究基地、船山学研究基地是省级科研机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是湖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全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其“船山研究”栏目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综上可知,总体上说前者要优于后者,找工作是个多因素的问题,单论名声的话前者肯定更胜一筹。况且前者依附省城,占尽天时地利,如果你想毕业后在长沙工作,选湖南第一师范才是明智选择。 但是现在想找好工作,不是说你毕业于哪里哪里就怎么样,人际关系才是决定因素。

很好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今年升的一本,目前只是省一本,如果你是省外的学生,那是二本线,省内的便是一本,毕业发证书也是一本的,今年招生分数肯定是一本线的水平。具体的文件官网上应该有的。后续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对你有帮助可以采纳一下,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