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信息对抗学术期刊有哪些专利

发布时间:

信息对抗学术期刊有哪些专利

(1)报道及时 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2)内容广泛 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它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3)连续出版 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便于文献情报检索。扩展资料:一、出版周期周刊,出版周期为每周一期的周末。旬刊,出版周期为10天。半月刊,出版周期为15天。月刊,出版周期为30天。双月刊,出版周期为两个月。季刊,出版周期为一个季度,即3个月。半年刊,出版周期为6个月。年刊,出版周期为1年。二、分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中文核心是什么?

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不需要什么专利和项目结题

专利就是你自己的,中文咳心所有人都看得到。

信息对抗学术期刊有哪些

学术期刊:分为①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第一二批学术期刊共693种;②可以收学术论文的期刊都被统称为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分类学术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英语:academic 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为严格学术期刊出版资质,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 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总局组织开展了学术期刊认定工作。经过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央期刊主管单位初审上报,总局组织有关专家严格审定,确定了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现予以公示。内容分类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档案、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出版类别有:综合性社科期刊,专业性人文期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中国期刊方阵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网站学术期刊网站是指提供学术期刊信息检索的期刊查询平台,按地区和期刊分类对期刊进行了收录,提供期刊简介、期刊基本信息、期刊目录、投稿须知、期刊订阅、联系方式等信息的查询。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期刊官网有哪些专利

你可以向国家专利局订阅。

发明专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取得专利的发明又分为产品发明(如机器、仪器设备、用具)和方法发明(制造方法)两大类。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授予实用新型专利不需经过实质审查,手续比较简便,费用较低,因此,关于日用品、机械、电器等方面的有形产品的小发明,比较适用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是产品的装饰性或艺术性外表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是平面图案,也可以是立体造型,更常见的是这二者的结合,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主要条件是新颖性。希望能帮得到您!

不错奥,国际性的大网站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我国的专利共有三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会有不一样的分类,比如:欧盟国家专利法里头就只有发明专利一项)一、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通信对抗期刊有哪些专利

像;知识产权 11-2760/N 。

《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中国发明协会和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是一份从发明与专利角度出发,为我国知识经济服务的杂志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 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 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 ds及tia 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 is-95b hdr(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 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 tooth)、红外线、dect、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5(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比较而言,blue 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 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 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 tooth的发展,blue 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 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 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 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 (x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 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 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装上blue 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 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 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 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未来的信息家电将以internet和家庭网络为基础、以无线连接实现双向传输,是具有一定智能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和consumer)相融合的信息产品。以蓝牙技术设计的数字手机、家庭及办公室电话、小型pbx等电话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蓝牙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接入式,顺应了现代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潮流,在信息家电和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蓝牙技术自提出以来,在短短的2年内已风靡全球。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1999年蓝牙技术的产品全球销量几乎为零,2000年猛增到3670万美元,2001年将在到26亿美元,2006年可达到到99亿美元;2002年,全球使用蓝牙技术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将达到5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将达到2500万部;2003年全球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将使用蓝牙技术,2006年全球将推出7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的信息家电。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个人通信的移动性与无缝隙覆盖多媒体综合业务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频谱延伸至毫米波、亚毫米波的电磁“无线光纤”乃至激光与粒子通信范畴的无线通信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市场是发展的驱动力。尽管我国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目前的移动电话和网络用户普及率还很低,面对我国12亿人口,我国在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竞争局面的形成,促使运营企业积极拓展新业务、新应用,向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以满足用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上的应用开发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积极促进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国际社会与全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贡献力量。

截至2014年2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31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发动机学  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水声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兵器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博点序号门类(9个) 一级学科01 02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 03法学 0301 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 04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3 体育学 04 05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 07理学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10 生物学★ 0711 系统科学 06 08工学 0801 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3 光学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8 电气工程▲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6 08工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3 建筑学★ 0814土木工程★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5软件工程▲ 07 10医学 1007 药学 08 12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09 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理论 1305设计学★ (注:▲ 表示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表示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表示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 ) 截止2014年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另设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科研机构一览级别 名称 依托单位 国家级实验室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航空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 水下信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航海学院 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 航天学院 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 365所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天学院 省部级实验室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空天信息感知与光电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动力与能源学院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航空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生命科学院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陕西省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摩擦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凝聚态结构与性质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陕西省微/纳米系统重点实验室 机电学院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陕西省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陕西省微特电机及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 航天学院 陕西省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省机电传动与控制工程实验室 机电学院 陕西省交通安全监控网络工程实验室 自动化学院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 航空微电子中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学院 无人机先进气动布局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365所 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理学院 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航海学院 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 航空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热工程信息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 动力与能源学院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实验室 机电学院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工业难变形材料锻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材料学院先进金属材料精确热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学院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嵌入式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风机泵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摩擦焊接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先进材料及凝固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数字化特种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省电动伺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工程中心陕西省传感网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云计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空间攻防对抗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对抗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微/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对地观测研究中心战略预警信息融合技术与仿真研究中心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未来飞行器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情况 2006年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器装备型号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重大专项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 研究经费 学校科研经费连年递增,从2006年的15亿元到2012年的76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行业基金大幅增长,学校2012年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50项(含1项创新群体、3项优青),获批经费9018万元。其中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4%(全国平均24%),青年项目的资助率达到1%(全国平均45%)。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国防科技奖149项,陕西省科技奖83项,授权发明专利1236件。2011年度学校国内论文发表总数3676篇,居全国高校第9位;SCI论文818篇,居全国高校第32名;EI1624篇,居全国高校第15位;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 (CPCI-S)论文510篇,居全国高校第9名;SCI收录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西北工业大学在机构排名中位居第5位。 2012年,学校ESI论文5073篇。 2007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重大贡献奖,是全国唯一受此嘉奖的高校。2009年10月1日,在60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学校研制生产;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图书馆累计馆藏量达320余万册,特藏有姜长英航空史料约5000册,历届学位论文2万余册。 共有各类数据库89种,子库246个,其中外文数据库60种、中文数据库29种。包括中外文电子图书12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万种,国内外学位论文389万余篇,国内外会议论文13万种,科技报告100万篇、技术标准11万篇。 学术期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EI 工程索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机械科学与技术》:中文核心期刊、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本刊系国家科委批准的学术性英文期刊(ISSN1007-4546),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航空工程进展》:本刊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高等数学研究》: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数学会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数学期刊;1997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优秀期刊一等奖。 2011、2012两年间,学校成功举办了50场国际学术会议,51场全国性学术会议、年会。2012年举办的信号处理应用国际会议、第12届软件质量国际会议、第4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及第11届中国项目管理大会、第4届中国无人机大会、2012中国浮空气大会等,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推进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的教授主题沙龙、太白教授沙龙,围绕学术领域,广泛的沙龙主题覆盖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重大战略发展的科技问题,涉及了管理、经济、文化及环境发展等方面关乎学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学术问题。沙龙使教授们在科学信息、思想、观点上得到沟通和交流。2013年,学校学术交流立足发展前沿、围绕战略问题,协同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团体,搭建并规范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发展平台。2013年,主办并承办的IEEE TENCON大会、第32届中国控制大会、2013首届国际航空维修技术与管理学术论坛等在7至11月间举办。西北工业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落脚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教授指出激励和启迪。

信息对抗技术期刊有哪些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软件工程与应用

序号 刊名 刊期 核心刊 ISSN CN 期刊评价1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双月刊 2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双月刊 3 北京电子信息时代导刊 季刊 4 光电子信息快报 季刊 5 电子信息:印制电路与贴装 月刊 6 电子信息(深圳) 季刊 7 电子信息荟萃 年刊

别说是核心期刊,就是一般期刊,都几乎没有不收版面费的,而且核心期刊很多还要收审稿费,中国雷达,这个期刊,不收版面费,而且给稿费,优尔设计论文网,提供工科信号处理类论文写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