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没有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讨论: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三、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3000字怎么写好看

行资料我提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通话教学,我知道可以,能写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讨论: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三、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3000字怎么写

说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你可以百度一下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讨论: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三、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kxA?pwd=3vzr 提取码: 3vzr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认知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认知因素的统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态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所谓常态分配,就是一个班中学习成绩优和差的学生是少数,成绩中等的学生是多数。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薄弱,遇事无动于衷。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理出重难点,编写意图,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拟定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流程展示教学过程:1、导入(谈话、描述、设置悬念、质疑等)2、初读(扫清生字障碍,读准、读通,留下初步印象)3、专门的生字词学习(包括易误读的字词、多音字辨析),按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时间分配)4、再读课文,汇报自己的感知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观察、范写、识记、自写、评议纠错)6、阅读理解,(齐读,根据学生的汇报品读,抓重点词语读句段,读精彩语段,教师提示读有关语句,边读边谈思想、情感、价值方面的认识和感受)7、小结(教师精彩的描绘或补充)8、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或谈话、或续写、或交流)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认知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认知因素的统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态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所谓常态分配,就是一个班中学习成绩优和差的学生是少数,成绩中等的学生是多数。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薄弱,遇事无动于衷。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书法教育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哟,这是崔昊岚的字啊,写得还真不赖!”“和一年级比,进步很大啊!”这是我班的任课老师见了崔昊岚同学写的字后发出的赞叹声。想起半年前,我刚刚接手一年级这个新班时,见到他的字是又气又恨,想尽了一切办法才慢慢有所好转。直到现在,他上二年级了,我也跟着他进入了二年级。听着老师们的赞叹,我心中不由得美滋滋的,想着:这里面我的功劳可不少。而像他这样字写得大有进步的孩子,在我们班不止一个。现在我想结合我们班孩子的变化来谈谈有关写字教学方面的看法。 一、 端正态度是“根本” 我一直是高年级教师,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要在学期中途接手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每天,我忙碌于语、数的教学工作中,忙碌于课堂作业的批改中,忙碌于班主任工作的琐碎中,根本无法顾及他们的写字教学。渐渐地,孩子们摸清了我的脾气,课堂作业写得端端正正,但是家庭作业却极其潦草。而当时因为包班的原因,我从来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即使检查了,因为我的不重视,让很多孩子轻而易举的过关了。这样,孩子慢慢滋生了“马虎”的环习惯。我想除了崔昊岚同学外,还有很多同学是在我这种不顾作业态度,只看完成情况的教学态度下,字才慢慢地松懈下来的。现在想来真的很惭愧,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二年级,我不再包班了。静下心来,我把自己班的孩子的作业和平行班的孩子的作业做了比较,发现了一个令我很难过的事实:无论是书面作业、家庭作业还是单元自测卷,我们班的孩子对写字抱着一种“完成即大功告成”的态度,从不把作业当作练字来写,作业本上常常见到的是龙飞凤舞。而翻开平行班孩子的作业,每一页是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笔迹所到之处轻重分明,有棱有角。这根本是无法比的啊!心痛啊!特别是当听到“崔昊岚的字怎么会变得这样了,以前写的字可好了。”“王晨阳的字怎么这样潦草。”我内心的难受是无法形容的。于是,我对平行班的老师、学生做了一番跟踪调查、比较,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写字态度的不同。” 既知道了原因,那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首先,我在班队课上开了一个“关于写字态度”会议,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平行班孩子的作业,引导他们说说观看后的感受,并和他们自己的作业比较一下,寻找一下原因。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作出了我们班的第一条写字班规:“提起笔来即练字,如果写得不认真那就重写,一直写到好为止。”接下来的日子,我减轻了孩子们作业负担,有时一天的作业只要抄写好十个词语,但这十个词语必须要像练字般完成。我和孩子们一起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每一份作业的评价先看作业的主人态度是否认真出发。态度认真的得到表扬,态度不认真的一定按照班规重写,直到同学们认可为止。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态度端正了,他们不再着急完成作业了。在教室里常常见到的情景是:写完一个字,看了看,不好,擦掉,再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下来,孩子们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因为写字态度的转变、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真为自己感到高兴,真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骄傲。 “态度决定一切!”写字亦是如此。 二、 写字教学“趣味化”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进,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学生的心中。这一点我也是在碰壁之后才领悟的。对于一直执教高年级的我来说,对低年级小朋友说话要具有“趣味性”是让我觉得很困难的事。开始写字教学时,我总是按照田字格的位置分布给孩子们讲解每个字的笔画该如何写,不同结构的字该如何摆放,然后让孩子们比较、临摹。这种方法对于自制律强高年级同学来说效果还不错,但对于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不免显得机械、枯燥,时间一长,孩子就走神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我在写字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是比喻法。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在教学“伞”字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伞”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又如“林”字,二木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后一个“木”字的舒展,前面一个“木”字捺变成点,整个字看起来多么和谐。“扇”字,为了让字站得更稳,“羽”字甘愿让自己一半身子露在外面做支撑,给人一种平衡之美…… 补充: 方方正正的汉字,不正在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吗?在让孩子感受到汉字形体美的同时,收获的还有伴随着汉字与生俱来的育人魅力。 三、写字作业“认真评” 写字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写字练习、掌握写字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作业的练习,才能在练中悟其理、得其法,从而提高写字技。对教师来说,作业是发现问题得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作业的批改,才能了解学生的书写水平,掌握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由于以前包班的缘由,对于孩子们的写字作业我批改的不够认真,甚至存在着简单了事的现象:只看学生写得对不对,写得端正不端正,而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神韵等。这种批改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 到了二年级,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认真听了一段时间的书法课,认真观察了书法老师对学生的写字指导,琢磨着他的批改、评价方法。再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慢慢琢磨出了以下批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及时改。当学生把作业交来时,教师要及时修改。这样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利于掌握书写水平的变化。 2、准确改。对作业的批改,不仅仅以画圈圈来给予肯定,对每篇作业都应有准确而富有鼓励性的批语。如“你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你的这个‘反’字写得真漂亮,如果捺笔写得更有力些就更好了。”“你的字端正而有力,如果多注意些笔画的轻重之分,你的字就和大书法家写出来的一个样。”……每次当学生一拿到作业本,最兴奋的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读老师今天给他写了什么,他们期待着我给他们的批语,因此他们更喜欢写字了。 3、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教师通过面改,从运笔、结体布局的角度,当场示范,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地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不仅效果好,学生也欢迎。面批课用于个别辅导,也可用于集体讲评。个别辅导用于少数书写弊病比较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病因,指出改正方法。集中讲评是把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集中起来,在课堂上加以评述,使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或引起注意。 补充: 4、作业展评。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们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我们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生的建议。

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拟定题目,寻找材料,作证论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