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官网首页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官网首页论文

1、《哲学观的更新与文艺学的发展》,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01期。2、《论文学符号的审美功能变体》,载《文学评论》,1987年03期。3、《文学本体的人类学思辨》,载《文学评论》,1988年06期。4、《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5、《现实主义的形态学意义》,载《文学评论》,1992年04期。6、《论神秘——审美反应的体验性阐述》,载《文学评论》,1997年03期。7、《诗学何为?——论现代审美理论的人文意义》,载《文学评论》,1999年04期。8、《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载《文学评论》,2000年06期。9、《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10、《解构主义与后形而上诗学》,载《文学评论》,2006年05期。11、《论诗性文化的可能性空间》,载《文艺研究》,1996年03期。12、《从理念到经验:美学研究的继往开来》,载《文艺研究》,1999年04期。13、《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载《文艺研究》,2000年03期。14、《走向人学的美学》,载《文艺研究》,2001年05期。15、《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载《文艺研究》,2003年03期。16、《文学的文体学研究》,载《学术月刊》,1988年09期。17、《文学的语义学研究》,载《学术月刊》,1990年05期。18、《欲望的复活:论美感体验的生命基础》,载《学术月刊》,1996年09期。19、《论“成人童话”的艺术精神》,载《学术月刊》,2000年11期。20、《动静之间:和谐论美学批判》,载《学术月刊》,2001年07期。21、《走向中心的边缘诗学: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之批评》,载《学术月刊》,2003年07期。22、《批评的功能与批评家的使命》,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2期。23、《宗教:艺术哲学的一个参照系》,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2期。24、《文学作品形态构成的文体学透视》,载《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3期。25、《艺术作品的审美社会学透视》,载《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6期。26、《当代艺术范式的审美解构与建构》,载《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6期。27、《小说形态本体论》,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03期。28、《超越的期待》,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3期。29、《论当代美学研究的价值支点》,载《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5期。30、《论美感的生命形态》,载《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31、《论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载《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04期。32、《裸体的诱惑:论诗性文化中的性表现》,载《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3期。33、《虚实之辨:实在论美学解构》,载《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2期。34、《来自神学的美学》,载《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35、《大智慧与小文本:论杨绛的小说艺术》,载《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1期。36、《史与诗的张力》,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37、《走向应用诗学》,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6期。38、《巴金的意义》,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2期。39、《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40、《小说与诗》,载《小说评论》,1985年06期。41、《小说与画》,载《小说评论》,1985年03期。42、《小说与戏剧》,载《小说评论》,1987年02期。43、《小说的叙事学研究》,载《小说评论》,1990年03期。44、《小说的形态学研究》,载《小说评论》,1990年06期。45、《艺术的特性与特征》,载《当代文坛》,1984年10期。46、《小说与故事》,载《当代文坛》,1985年11期。47、《符号的构成》,载《当代文坛》,1987年01期。48、《也谈文学与文化:寻根小说得失谈》,载《当代文坛》,1987年05期。49、《艺术的家族起源与群体发生》,载《当代文坛》,1989年05期。50、《从文体看文学的接受和欣赏》,载《当代文坛》,1990年03期。51、《现代性话语与美学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52、《论新时期文艺观的主体建构》,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2期。53、《昔日顽主不再好玩》,载《文艺争鸣》,2000年01期。54、《批评的理念与姿态:也以金庸写作为例》,载《文艺争鸣》,2000年02期。55、《人的奴役与自由》,载《文艺争鸣》,2003年05期。54、《对意义世界的探寻》,载《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4期。55、《鲁迅与存在主义》,载《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3期。56、《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57、《批评游戏:评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58、《体验自由:论美感的生命境界》,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01期。59、《论人文事业的当代建设》,载《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4期。60、《论金庸小说的信仰之维》(上下),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01、02期。61、《美学的命运:论数码时代的人文事业》,载《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01期。62、《乡土旧事:论民国女性小说四家》,载《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03期。63、《大世界与小天地:论苏青》,载《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03期。64、《都市风景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学审视》,2004年01期。65、《南方故事的两种讲法:张欣和张梅小说新论》,2005年01期。66、《诗可以售:论艺术实践的经济之维》,载《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05期。67、《艺术的自律与他律》,载《东疆学刊》,2006年03期。68、《符号的幻影:铁凝小说的诗学审视》,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6期。69、《论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载《伦理学研究》,2007年03期。70、《美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载《东疆学刊》,2003年01期。71、《“新理性精神”与后形而上诗学》,载《东南学术》,2002年02期。72、《另类叙事:论“新生代”小说三家》,载《南方文坛》,2002年05期。73、《叙事文本的可能性空间》,载《文艺评论》,1992年05期。74、《故事的诗学》,载《江汉论坛》,2006年10期。75、《文学的“看法”与“见识”》,载《福建论坛》,2003年03期。76、《美学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对象》,载《浙江学刊》,1995年01期。77、《君子道与侠客行》,载《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03期。78、《诗性与童话》,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4期。79、《存在主义与美学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2期。80、《柏拉图主义与美学事业》,载《浙江学刊》,2001年03期。

1、《理性的觉醒与悲剧的诞生》杨乃乔,《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12000字。2、《对既成的屈原美学界定模式之求异性思考》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3000字。3、《“功能圈”:禁锢与超越》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1月30日第4期,6000字。4、《华夏文化血缘谱系与屈原的先祖崇拜意识》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36-44页。5、《神话三界与华夏神话的生成》杨乃乔,《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29-40页。6、《巫舞:华夏舞蹈的滥觞──从语言符号释义学看华夏舞蹈审美形态的发生》杨乃乔,《舞蹈艺术》1993年第2期,6000字。7、《关于舞蹈本体论建构的反思》杨乃乔,《舞蹈》1993年第2期,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3年第6期,第72-73页。8、《美的欺性和虚伪性──西方美学本体反思系列之一》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9月4日第35期,8000字。9、《从校园文化中孤独出的一脉文学思潮──学院派文学》杨乃乔,《大学生》1993年第10期,8000字。10、《在两种理论冲突的表象背后》杨乃乔,《文艺报》1993年11月第45期。11、《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东方论坛》1994年第1期,7000字。12、《萨伊德和他的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杨乃乔,《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7000字;转载于《文艺报》1994年第36期。13、《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生成的内在文化关系》杨乃乔,《南方论坛》1994年第4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神话的本体反思──关于希腊神话与华夏神话审美形态悖立的比较研究》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5、《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的追寻》杨乃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2000字。16、《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学院派诗歌》杨乃乔,《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3期,9000字。17、《20世纪末的“文化复古”与两个层面的贫困──文化转型期当代世纪末情绪的反思》杨乃乔,《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8000字。18、《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和“经世致用”》杨乃乔,《求索》1995年第5期,7000字。19、《经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论透视阐释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论道家诗学对‘六经’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解构》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1、《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一)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6000字。22、《儒道文学理论在言意冲突中走向互补的学术文化背景》杨乃乔,《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11000字。23、《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4、《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杨乃乔,《文艺争呜》1996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东方丛刊》1996年第2期。25、《“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悖立与冲突──魏晋“言意之辨”前期学术语境的描述》杨乃乔,《学术季刊》1996年第4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6、《经学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解构策略在东方语境下的使命》杨乃乔,《东方丛刊》1996年第4期,14000字。27、《王弼的阐释学思想与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兼论儒道诗学的“内道外儒”人格构成》杨乃乔,《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8、《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11月冬季卷,18000字。29、《功底深厚·匠心独具:评〈古朴的文学〉与〈朦胧的文学〉》杨乃乔,《新闻出版报》1996年9月16日第1443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30、《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二)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6000字。31、《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内儒外道”人格类型构成》杨乃乔,《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11000字。32、《批评的中心指涉结构与阐释的破坏性误读──论经学的玄学化与中国古典诗学走向自觉的阐释学景观》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3、《古代文学研究与两种方法论的整合》杨乃乔,《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4、《隐逸精神原型与魏晋隐逸文学》杨乃乔,《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第3集,12000字。35、《后现代艺术景观下追寻一种奉献精神──话剧〈保尔·柯察金〉再度公演备忘录》杨乃乔,《信息市场报·文化副刊》1998年1月9日。36、《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六经注我”》杨乃乔,《文艺争呜》1998年1期,第8000字;转载于《世纪论语·文艺争鸣获奖作品选》贺雄飞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513页。37、《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在世纪之交,艺术创作与批评应该追寻一种比较的视野》杨乃乔,《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8期,第66-76页。38、《西方的后民族主义与东方的民族性──关于世纪之交艺术话语权力的争夺》杨乃乔,《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39、《崛起的比较艺术学》杨乃乔,《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7期,第27-30页。40、《玄学误读的暴力文化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蹋》杨乃乔,《文艺争鸣》1998年第2期,13000字。41、《“立言”与“立意”:从经学透视儒道诗学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第128-136页,11000字。42、《经学与儒家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4期,相当于汉语16000字。43、《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上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4、《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下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5、《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论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第120-132页,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46、《“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杨乃乔,《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第146-151页,13000字。47、《论儒家诗学的向日情结》杨乃乔,《学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第120-125页,13000字。48、《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62-73页,14000字。49、《“诗言志”与批评的话语权力──论儒家诗学的隐喻对经学的承诺》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93-103页,12000字。50、《是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与东方主义的崛起》杨乃乔,《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51、《人,究竟在那里可以诗意地栖居──写在博士后出站报告之前及比较诗学方法论感想》杨乃乔,《东方丛刊》1999年第2期,15000字。52、《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杨乃乔,《中华文化论丛》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辑,第459-465页,8000字。53、《知识分子的选择》杨乃乔,《21世纪》1999年第4期,第38-41页,7000字。54、《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是历史的必然》杨乃乔,《文学前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253-258页,5000字。55、《世纪之交的反思:再论“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杨乃乔,《文学理论学刊》2000年第1辑,第313-341页,20000字。56、《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上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7-86页,13000字。57、《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下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76-83页,13000字。58、《钱钟书的生存境界与人格力量》杨乃乔,《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第74-75页,5000字。59、《文人:士大夫、文官、隐逸与琴棋书画》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4期,中华书局(香港)2000年版,第49-108页,33000字。60、《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关系透视人的选择与较量》杨乃乔,《中外文化与文论》2000年第7辑,第130-135页,6000字。61、《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上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81-85页,12000字。62、《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下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84-88页,12000字。63、《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杨乃乔,《人文杂志》2002年第10期(马来西亚出版),第118-138页,24000字。64、《批评的职业性与话语的专业意识――论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出路》杨乃乔,《文艺争鸣》2001年第2期,14000字。65、《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倾向与比较文学的本科建制》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4日,4000字。66、《后殖民批评及其世界宗教背景》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4000字。67、《论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宗教背景》杨乃乔,《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68、《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杨乃乔,《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4000字。69、《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文艺报》2001年10月30日第161期,4000字。70、《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8期,中华书局(香港)2001年9月版,5000字。71、《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身份与女性主义批评》杨乃乔,《开放与传播特刊》2002年5月,8000字。72、《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杨乃乔,《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287-312页,30000字。73、《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68-81页,2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第111-124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74、《劣质译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杨乃乔等,《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0日。75、《所指与能指的序列关系:在索绪尔与德里达之间——论在场形而上学及本体论的终极意义》杨乃乔,《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第94-103页,13000字。76、《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5-75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第96-106页。77、《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杨乃乔,《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151-152页,7000字。78、《智者与愚者的对话》杨乃乔,《蓦然回首文存——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朱竞编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62页,10000字。79、《比较文学教学中学科本体论意识的强化及其重要性:论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140-143页,3000字。80、《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482-500页,16000字。81、《比较文学系总体教学改革》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501-510页,12000字。82、《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上)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4000字。83、《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下)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4000字。84、《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汪介之、唐建清主编,艺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86-504页,10000字。85、《关于“poetics”的意义及其误读》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8日,4000字。86、《“博导”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杨乃乔,《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2日,3000字。87、《图象与叙事:论诸种叙事及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杨乃乔,《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第29-41页,23000字;《文艺报》2005年3月版第二版《理论与争鸣·学术新见》介绍,题目为《视图远没有取代语言成为时代文化的出场者》);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三期,第79-80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第13-25页;转载于《21世纪年度文学批评论文选:2005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转载于《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张未民,朱竞编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载于《北大年选2005理论卷》陈晓明、李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402页。88、《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24-39页,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6期,第50-60页。89、《论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写意语境──从语言学的视角为中国古典诗学研究提供一个语境背景》杨乃乔,《汉语的危机》朱竞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86页,18000字。90、《高校的比较文学与英语教学归属》杨乃乔,《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9日,3000字。91、《平淡中的厚重与朗净中的纯粹》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第150-152页,4000字。92、《比较文学:一种无可回避的国际学术研究现象》杨乃乔,《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第106-109页,4000字。93、《全球化时代的语际批评家和语际理论家——谁来评判刘若愚及其比较文学研究读本》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16页,8000字。94、《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第31-41页,1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严绍璗、陈思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424页。95、《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poetics”与“诗学”产生误读的诸种原因》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06-111页,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11期,第83-87页。96、《从文艺理论走向比较诗学——论6卷本〈向峰文集〉学术视域的汇通性》杨乃乔、秦兰君,《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3期,第257-261页,10000字。97、巴尔登斯伯格的《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86页,13000字。98、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366页,13000字。99、《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04-113页,16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学术卡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第147-148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6期,第66-74页;转载于《比较文学研究》吴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100、《今天,艺术何为?美于何方?》笔谈,《复旦青年》复旦大学团委主办,复旦青年报社出版,2007年4月18日,第11版,2000字。101、《比较诗学的诠释态度:互文关系与交集理论》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31-33页,5000字。102、《踏着谢阁兰的足迹》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3000字。103、《摧毁:都市雕塑及其内部空间外翻的视觉冲击文化》杨乃乔,《美与时代》2007年第6月下,总第314期,第24-26页,8000字。104、《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杨乃乔、钟厚涛,《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000字。105、《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杨乃乔,《人民日报》2007年8月16日,2000字。106、《西方的汉字偏见与东方的汉字精神》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12日,3000字。107、《后现代都市的栖居与反抗》杨乃乔,《香港商报》2007年09月16日。108、《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杨乃乔,《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05-113页,17000字;转载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问题探究》杨生平、叶险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年版,第124-142页。109、《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杨乃乔,《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第119-122页,6000字。110、《两极对话:杨乃乔与方世聪》杨乃乔、方世聪,《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69-74页,3000字。111、《方世聪的油画精神及其对汉语画者“去中国化”的抵抗》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75-76页,3000字。112、《21世纪中国美术批评跌向道德底线后的困惑与拯救》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2期,第6-7页,3000字。113、《为艺术而痴狂的人们》杨乃乔,《济鲁晚报》2008年7月3日,3000字。114、《路径与窗口:论刘若愚及在美国学界崛起的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67-76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第32-41页。115、《天真的纯粹与平静的简单:评江衡的“后卡通”油画系列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然失忆》杨乃乔,《艺术家·图像志》马钦忠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3页,8000字。116、《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通”视域及对学术山寨文化的抵抗》杨乃乔,《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第2-7页,7000字117、《唐代经学阐释学与两种文学观念的悖立》杨乃乔、李丽琴,《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第86-95页,21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118、《“红色记忆”:从延安走向国际画坛的中国军旅画家》杨乃乔,《美与时代》2009年第9期,第20-23页,8000字。119、《第三文化空间: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命脉》杨乃乔,《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第43-50页,10000字。120、《中西学术文学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4-24页,23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121、《〈比较文学概念〉教学须坚持本学科的理论深度》杨乃乔,《现代教授报·教材周刊》2009年12月4日第3版,2000字。122、《历史的沧桑与千年的庆典:中华世纪坛的建筑美学原则》杨乃乔,《美与时代·创意》2010年第1期,第21-25页,8000字。12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精英化培养规划》本专业全体教师制定、杨乃乔执笔、陈思和审订,《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23页,15000字。124、《无主义时代的女性身体绘画及后波普艺术》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月号下半期,第103-107页,8000字。125、《从〈干妈〉到〈剪出的四季〉——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月号下半期,第4-12页,22000字。126、《是技艺学诠释学还是存在论诠释学——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经学诠释学》,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13-116页,5000字。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官网首页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5%和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蔡义江老师是这样认为:曹雪芹并没有想把宝,黛,钗写成三角关系。  1、不宜用“三角关系”这较俗的说法去评价历史精典。  2、黛,钗是两个面来衬托、展示、丰富宝的形象。    蔡义江,1934年1月生,浙江宁波人,大学文化,红学家、学者、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团结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团结》杂志主编。曾兼教于清华大学、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筹创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学刊》。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西南大学的心理学是最好的。我有同学是在那里读中文貌似还不错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需要Kou wo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官网首页文献

多做做真题集,这里有一份最全的考研历年真题资料分享给你链接: -tRqjLKKDeHRRQ 提取码: v2wy通过不断研究和学习历年真题,为考生冲刺阶段复习提分指点迷津,做真题,做历年真题集,对照考纲查缺补漏,提高实战素养,制定做题策略,规划方向;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1)Hamlet and His Delay《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之谜解》,(英文博士论文选刊),见《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硕士、博士论文文库》,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Poems of Mao Zedong《毛泽东诗词译注》(英文版)(英文注释并英译全部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The Book of Tao and Teh《老子英译》(英文版译著)(并撰有英汉语长篇论文),香港,199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Studies in Shakespeare《莎士比亚研究》(英文专著,),香港,1993;5) 150Masterpieces in Yuan Qu-poetry《元散曲150首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6)《英国浪漫派散文精华》,编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7)《张爱玲散文精华》(主编),作家出版社,1989年;8)《第三世纪》,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译;9) 《世界名诗鉴赏词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主编(与马相武合作),作家出版社,1991年;11) 《世界诗歌鉴赏大典》(主编)(上下卷),台湾地球出版社,1992;12) 《东西诗研究合璧论》(专著),香港,1993;13) 《林肯文集》(卷下),(译著),三联书店,1993;14)《辜正坤纯抒情诗选集》,香港,1993年;15) 《马约尔诗选》,(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6) 《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著),(主译、主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7) 《英美名诗选》(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18)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教程》(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19)《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评注,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20)《外国名诗三百首》评论,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21) 《元曲300首英译》,(即出);2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见《莎士比亚全集》卷八,译林出版社,1998年;23)《汉英对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汉英对照注释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台湾书林出版社1999年买走版权;24)《英美诗歌鉴赏金库》,辜正坤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25)《比较诗学》,迈纳著,王宇根等译,辜正坤审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6)《亨利六世》(上、中、下),覃学岚译,辜正坤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27)《智慧书》,主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28)《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出版社,1998年;29)《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出版社,1998年;30)《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无事生非》,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31)《动物宝宝成长记》(法译中)(共6小分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11月。32)《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理论专著,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3)《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理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3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注译本》,中华书局约稿,(拟于2004年出版)。35)《古希腊文学史》,《莎士比亚概论》,1999年。36)《美国文学精华》(共四册),合译,四川师大出版,1985年;37)《中西文化比较演讲录》,(完稿,即出)。(上述书目中有些书是修订重版书,特注。) 1)《乌鸦与叩门》(比较文学论文)(英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二期;2)《古英语与古汉语句法结构比较》(英文),《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专刊》,1986年第1期;3) 《老子思想体系概论》,(英文),见Lao Tzu, New Century Publisher, Hong Kang, 1993;4)《论毛泽东诗词》(英文),见Poems of Mao Zedong, Peking University, 1993;5) 《莎士比亚阴阳论》(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peare & Company, 1993;此文并在洛杉矶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中宣读;6) 《莎士比亚管窥》(英文),见《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7) 《东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阴阳循环互进论》,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WILD PEONY出版社《文化对话与误读》(英文版)一书,1997年版;又见《贸易报》1996年4月号;8)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冒险家们》(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 Company, 1993;9) 《Chang Xiuzhen教授〈老子道德经英文翻译诠释书目研究〉序》,《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10)《论前导翻译学》(英文),《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2000年第2期;第30-36页。11)《玄翻译学原理》(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4期。12)《玄翻译学原理》(I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5期。 13)《荒原与凤凰涅盘》,《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1984年第一期;《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一期;14)《尝试与成功-荒原与凤凰涅盘语言风格略论》(比较文学论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1期;15)《元文学与泛文学-兼论文学批评多向互补太极模式》,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一期;16)《三欲原动力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四期;17)《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国翻译》,1989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1期;《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当代翻译百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译学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8)《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古文体),《百家》,1989年第一期;19)《中西诗译例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20) 《互构语言学与人类的命运》,在全国第四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曾引起强烈反响;21)《西方莎评四四百年》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一,1992年;22)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23) 《互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第一期;24)《汉语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为拼音文字》,《汉语学习》,1993年第5期;25) 《十九世纪前西方倒莎论述评》,《国外文学》,1993年第五期;2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名作欣赏》,1993年第五期;27) 《诗书画论》,《巴黎龙报》,1993年9月18日;28) 《汉语与拼音文字》,《巴黎龙报》,1994年4月16日;29)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4年第三期;30) 《三欲论与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之谜解》,在94国际莎士比亚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大会宣讲);31) 《诗与人类世界的命运》,人民日报《大地》月刊,1994年2月号;32)《翻译教学法研究》,(与安美华教授合作),《大学英语》,1993年第三期;33)《中国名诗300首》序(古文体),人民日报社主办《大地》月刊,1994年9月号;34) 《互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第一期;35)《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六期;36)1995年9月28日在国际华人文化研讨会上宣讲论文《语言音义同构论与文化发展之谜》(作为大会论文宣讲),其中提出的崭新的观点汉语音义同构论引起极强烈反响。大会评论人陈公仲教授在大会上发言说此文在国际国内宣告了一个崭新学科的诞生,并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语言文化学术界的重大突破;37) 《东西文化演进七大律》,在国际比较文化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1995年10月;北京大学校刊1996年第733-734连载;38)《互构语言学与三元结构模式》《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39)《信息高速公路与人类大文化》,《人民日报》1996年5月22日;40)《电脑·信息·文化》,《中国电子报》,1996年5月28日;41)《电脑与哲学》,《市场经营报》,1996年6月;42)《电脑无端,大道不泯》,《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1997年第一期(总第215期);43)《未来之路译名说》,《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1997年第二期(总第216期);44) 《翻译理论著作序言3篇》,《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45)《经典翻译理论命题辩证》,《巴蜀译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6)《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47)《中国人失掉了人格吗?-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29期;48)《再谈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30期;49)《互构语言学与经典语言学命题辩证》,《语言研究丛刊》,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编,2004年第1辑。50)《我译智慧书》,《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51))评《走向混沌》,《演艺圈》,1999年第期;52)《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77页—86页。53) 《高考试题设计理路与中学语文水平测试目的》,《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54)《语言演进律与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理论的批判》,《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55)《译学大辞典》序,《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9,1-2期。56)《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一,1997年10月57)《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二,1997年10月58)《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三,12,1997年10月59)《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四,1997年10月60)《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学者谈名著》五,1997年10月61)《网络与中西文化》,见文池编《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00、6。62)《从罗塞蒂的一首诗歌论诗歌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64)《世界诗歌鉴赏五法门》(7万字论文),《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66)《中西智慧观与中西文化比较》,《博览群书》,67)《翻译理论著作序文四篇》,《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第23-27页。68)《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译注加评论,《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第71-74页。69)《文学翻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文学翻译学〉序》,《中国翻译》,2000年6期。70)《欣看译海卷新涛》(为黄新渠教授《翻译的浪花》一书所作序),见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2002年4期。71)《北京大学研究生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翻译协会出版,2001年。72)《良药与毒药-中西文化比较》,见《知识的绝响-徘徊在空间、时间与创造之间》,沉睡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3)《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见《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灵光》,新世界出版社,1。74)《中西文化比较略论》,见《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75)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召开的外国诗歌翻译座谈会上的发言,《世界文学》76)《难以相融的中西文化》,见《北大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7)《英语学习门径探微》,《外语沙龙》,5;转载《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8)为叶子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做序,光明日报《博览群书》,79)《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元-泛比较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80)《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81)《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2002年12月21日。82)《自发性家族共产社团考察与中国社会的前途》,北大讲座,即出。8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经典翻译命题辩证》,《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84) 《从中西文明差别看中国的崛起及战略思考》,《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7期。85)《对话:学问—翻译—与国际接轨?》,(为叶子南《翻译对话录》一书所做的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86)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战略回应》,《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8期。87) 《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的教育战略》,《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9期。88) 《辜正坤教授访谈录》,辜正坤谈,刘昊记录整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2-3期。89) 《中西文化比较与教育观》,《博览群书》,2003年第8期。90)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问题》,《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91)《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作为大会主题论文宣讲),2002年12月21日于广东中山大学。92) “The Raven” and “Knocking on the Door”,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4, December 93)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1期。94) 《玄翻译学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前途》,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首位宣讲论文,2003年7月13日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95) 《玄翻译学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大会宣讲论文),全国首届张谷若先生纪念会暨翻译研讨会,山东烟台,2003年8月13日。96) 《<;汉英双解英语同义词词典>;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97)《从中西文明比较看中国的崛起》,《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8) Shakespeare: Its Impact up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SETOHATokyo Conference 2003,East Asia through Other Eyes,Tokyo University,2004年3月。99)《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批判与语言学新定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4月。100) 〈语言的必然性〉,〈语言学研究〉第三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101) 《中西文化价值定位与全球文化建构方略》,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02) 《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载《北大清华名师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03)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2月。104)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辨》,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上述文章中有个别文章因不同刊物使用情况有别,有重复处,特注。) 105)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芙蓉芳姿情高洁》获奖专集当代书画名家栏目中,'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06)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北大人书画作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7)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63)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世界华人书画作品精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2月。108)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人民画报及中国画报出版社,2000年11月。109)水墨荷花图二幅,载《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12月。110)水墨荷花图一幅载《映日荷花别样红》获奖专集当代中国诗书画印名家作品一栏中(第149页),'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114)水墨荷花一幅载于《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珍藏本),(西北卷第25页),香港华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月12月版。

期刊名称:中国文学研究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CN号:43-1084/I国际刊号:1003-7535国内刊号:43-1084/I邮发代号:42-154发行范围:公开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创刊时间:1985国外数据库收录:医学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电话、邮箱。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正文下方。 社长:凌宇教授主编:谭桂林教授 2010第4期目录1 论《西厢记》曲语题八股文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龚笃清;2 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 吕双伟;3 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 钟明奇;4 论冯子振的散曲艺术 王毅;5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的诗社 李玉栓;6 论李昌祺的词 李华;陈文新;7 中国诬蔑小说简论 汤克勤;8 汪然明与晚明才姝交游考论 吴建国;傅湘龙;9 新闻意识与商业行为——报刊连载对清末民初章回小说文体的影响 刘晓军;谭帆;10 构建独特的“左翼”话语谱系——重读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黄健;11 鲁迅与沈从文民族观之比较 吴正锋;舒小红;12 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 陈丽红;宋剑华;13 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营构 方汉文;14 谢冰莹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超越 罗婷;蒋永国;15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反讽诗学 龚敏律;16 “中国诗学”与考据 项念东;17 启蒙视野中的梁启超情感诗学 蒋述卓;郑焕钊;18 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 陈娇华;19 叙事视野下的金圣叹故事观 赵炎秋;20 唐传奇的时间叙述 李作霖;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 、() 、() 、() 。  3 、《随想录》的作者是()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回答》的作者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4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2 、伤痕文学 3 、朦胧诗 4 、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 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部或哪些,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请结合作家  作品来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吴强;梁斌;罗广斌;杨益言;杨沫  2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巴金;史铁生;北岛;舒婷 4 、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5 、残雪;刘震云;  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C 2 、 B 3 、 A 4 、 B 5 、 D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 分)  2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三、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2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分)  2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分)  3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 5 分)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2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 、 ______ 、 等五部  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  2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 ____ 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 _______ 。  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___ 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4 、《双桅船》的作者是___ ;《一代人》的作者是___ ;《迷途》的作者是___ 。  5 、《春之声》的作者是___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___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___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 )。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2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  A 、《小二黑结婚》 B 、《“锻炼锻炼”》 C 、《三里湾》 D 、《套  不住的手》  3、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4、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茶馆》 2 、革命样板戏 3 、新写实小说 4 、先锋文学  三、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2 、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3 、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 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 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对哪位作家最有兴趣,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要结合作家的具体作品来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  2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3 、刘索拉; 4 、食指;舒婷;顾城;北岛  5 、王蒙;残雪;刘震云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C 2 、 B 3 、 B 4 、 D 5 、 A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3 分)  2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 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2 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  发展。( 1 分)  3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 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 分)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 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分)  2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 4 分)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3 分)  3 、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 2 分)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 2 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2 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1 分)  4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4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 、 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  3 、“三突出”原则是指___ 、___ 、___ 。  4 、《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5 、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公刘的《哎,大森林》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3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 、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 、冰糖葫芦式 B 、一人一事式 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  5 、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 、三红一青 3 、朦胧诗 4 、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3 、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 论述题( 22 分)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特色。  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 2 、柳青;《青春之歌》;杨沫。 3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 、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 5 、《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B 2 、 B 3 、 C 4 、 C 5 、 D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3 分)  2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 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1 分)  3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2 分),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分)  2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4 分)  3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 7 分)  五、论述题( 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 、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 、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 、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 、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 、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首页

期刊名称:中国文学研究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CN号:43-1084/I国际刊号:1003-7535国内刊号:43-1084/I邮发代号:42-154发行范围:公开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创刊时间:1985国外数据库收录:医学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电话、邮箱。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正文下方。 社长:凌宇教授主编:谭桂林教授 2010第4期目录1 论《西厢记》曲语题八股文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龚笃清;2 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 吕双伟;3 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 钟明奇;4 论冯子振的散曲艺术 王毅;5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的诗社 李玉栓;6 论李昌祺的词 李华;陈文新;7 中国诬蔑小说简论 汤克勤;8 汪然明与晚明才姝交游考论 吴建国;傅湘龙;9 新闻意识与商业行为——报刊连载对清末民初章回小说文体的影响 刘晓军;谭帆;10 构建独特的“左翼”话语谱系——重读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黄健;11 鲁迅与沈从文民族观之比较 吴正锋;舒小红;12 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 陈丽红;宋剑华;13 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营构 方汉文;14 谢冰莹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超越 罗婷;蒋永国;15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反讽诗学 龚敏律;16 “中国诗学”与考据 项念东;17 启蒙视野中的梁启超情感诗学 蒋述卓;郑焕钊;18 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 陈娇华;19 叙事视野下的金圣叹故事观 赵炎秋;20 唐传奇的时间叙述 李作霖;

1998年出版的《楚辞诗学》从文化诗学和生命诗学的角度对《楚辞》进行创造性的阐释,有学界同人称,“《楚辞诗学》一书在对《楚辞》进行经学的读法、训诂学的读法、考据学的读法和鉴赏学的读法之外,开创了诗学的读法的一大宗派,为新世纪的楚辞学拓展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成为楚辞学研究历史的一块崭新的里程碑,因此具有重大的学术史意义”(《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2001年出版的《李杜诗学》被誉为新世纪诗学古典诗歌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十位博士专门为此书召开读书会,认为它是一本“具有整体性的创新体系的著作,把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超一流诗人的诗作研究推进了一步”。另有多位学者著文评述,认为“《李杜诗学》的突出价值在于开辟了古典文学研究具有大气、大智慧的新境界。它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于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李杜诗学》是一部充满人文激情的杰作,是近年来中国诗学研究的重大创获之一。作者以深厚的西方美学背景为基础,广泛涉猎中国典籍,让西方美学理论与华夏传统诗学作了一次成功的对话……其价值已超出李杜诗学研究本身,而具有更加深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文学遗产》,2001,6)。本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

中国诗学研究杂志官网首页电子版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5%和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的心理学是最好的。我有同学是在那里读中文貌似还不错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