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庆日报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大庆日报总编辑是谁

大庆日报是大庆市委的机关报,它于1960年3月29日筹建。《大庆日报》的前身——《战报》是当年中共大庆石油会战工作委员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60年4月13日,如今已经54年。

这种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大庆日报》还是大庆的报纸。因为每天上班下班我都要路过红褐色的大庆报业集团大楼,都会看见发行人员在印刷厂门前的忙碌身影。随手拿起当日的《大庆日报》,第一版上肯定是大庆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昨日要闻。我清楚:如果昨天听说了全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看看今天早上的《大庆日报》,会知道更详尽的介绍。《大庆日报》仍然是大庆市委的机关报,这一点现在毋庸置疑。 《大庆日报》不像大庆的报纸了。翻阅《大庆日报》洋洋洒洒设置的栏目,很多我感到非常的费解:国际、国内的新闻版面,都有“综合”、“社会”、“视野”这样的进一步细致划分。以反映国内的经济版面设置为例,就分别设有“经济观察”、“经济读城”、“经济资讯”、“经济楼市”、“经济油化”等诸多版面,我真不理解让编辑们将精神耗费在这样的筛选上有什么道理?我仔细读过,就反映大庆的经济状况而言,除了“经济油化”坚持报道大庆的石油石化大企业,“经济观察”十之一二的推出本土的经济分析外,其余的报道全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媒体上摘抄来的经济资讯。在网络快捷、高效的今天,这样的信息无异于读者感到隔夜饭的馊味。 《大庆日报》不是大庆的报纸了。报纸的最大受众和持久的生命力是老百姓。一个城市的老百姓之所以看这个城市的报纸,是因为老百姓最想看到自己身边的变化和自己可能的需求。华尔街的股市如何潮起潮落?萨达姆的外长又被处以绞刑这样的联合国信息,大庆的老百姓都是不会花钱订报来丰富生活的。因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信息,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就能成为最好的下酒菜;靠编辑个人喜好筛选出来的《美食》、《健康》、《风尚》、《网络》等时尚,姑且不谈具体的含金量,读者点击键盘就能呼唤比报纸介绍还全面的需要;饭后茶余想翻阅的艺术作品,《大庆日报》是在中世纪的文艺批评和现代中学生恋母情结中跳跃的,市民不熟悉作品,更不了解作家;几乎每期都要推出的整版《时评》,牵动的不是大庆市民关注自己利益的神经,而是“我爸是李刚”、“和谐城市的绿色之路”这样国家层面的高深话题。《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新京报》、《南方周末》都应该感谢《大庆日报》的慷慨转载,因为很多大庆人潜意识的知道:转载这样的资讯好像不用付稿费!

日报 是 张 报纸 ,应该 加书名号;报社 是 个 单位 ,不能 加书名号。O(∩_∩)O~

日报是大庆的党报 日报社的前身是大庆报业集团 现在的日报社里面有大庆晚报 日报 长寿养生报 家庭文摘报 大庆网等多家媒体。

大庆日报总编辑

《大庆日报》创刊于1960年4月13日,是中共大庆市委的机关报,前身为余秋里副总理亲自创办的《战报》,现已成为“中国十大成长性地市报”之一。《大庆晚报》创刊于1993年,现为每天32-48版,版面彩色、套红、黑白俱全。2004年《大庆晚报》与国际接轨,独创“龙江第一瘦报”并以图文并茂,版面亮丽,融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读者喜爱。发行遍布大庆五区四县,并覆盖肇东市、安达市等地区,读者群囊括大庆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广告收入在东北地市级晚报中稳居前列。大庆电视台于1971年5月1日试播成功,1994年2月6日成立大庆有线电视台。现设有新闻综合频道、百湖频道、影视频道、直播频道等四个频道。多年来,大庆电视台不断强化宣传职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内宣与外宣并重和三贴近的原则,不断整合频道资源,突出频道特色,通过节目改版,宣传水平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已拥有《今晚60分》、《百湖要闻》、《百湖楼市》 《市民议事厅》、《绝对现场》、《陪你办事》、《生活海报》等优秀栏目。大庆人民广播电台于1970年试播成功,现设有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百湖之声、音乐广播、长书广播等五个频率。九成以上节目为直播。《百湖周刊》创立于2007年6月,前身为《大庆广播电视报》。相对于《大庆广播电视报》,《百湖周刊》内容框架更为合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可读性更强,而且老幼皆宜,读者群体更为宽泛,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大庆传媒界一家主流平面媒体,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大庆网始建于1997年,1998年12月,在大庆市电信局的协助下建立起了一个专业新闻网站。大庆网立足大庆,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大庆日报》、《大庆晚报》、《科学生活报》、《家庭文摘报》、《岁月》杂志电子版以及国内外要闻,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世界发布,真正使大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网站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多达9次的改版,现已成为大庆市最大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重庆商报总编辑是谁

2001年10月18日,经中宣部批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是重庆经济协作区十八地市发行量最大、辐射面最广、权威性最强的综合性城市党报,是中国大西南新闻信息传播中心、广告发布制作中心、报刊出版印务中心。集团做大做强《重庆晨报》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主力媒体,集团已经做出将《重庆晨报》做大做强的战略决策。集团旗下:★重庆日报 CN50-0001 周七 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重庆晚报 CN50-0002 周七 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重庆晨报CN50-0003 周七 重庆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6楼★重庆商报 CN50-0004 周七 重庆渝中区长江二路39号 [1] ★新女报 CN50-0006 周一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重庆经济报 CN50-0007 周七 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329号渝海大厦8楼★时代信报 CN50-0008 周七 重庆市渝中区西来寺4#西南国书大厦6楼★重庆法制报 CN50-0009 周五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62号★健康人报CN50-0018 周三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都市热报 CN50-0020 周一 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329号渝海大厦9楼★巴渝都市报CN50-0027 周六 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4号★武陵都市报 CN50-0028 周六 重庆市黔江区城南办事处西沙南路★三峡都市报 CN50-0029 周七 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今日重庆 CN50-1122/z 每月15日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81号三幢3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肯定是受重庆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宣传部长,相当于副部级,集团老总相当于司厅局级。《重庆晨报》的主编估计勉强能进副厅级干部,副主编最多正处,也可能是副处。

陈渝的原型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陈布雷。 陈布雷(1890-1948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生于浙江省慈溪县(现属余姚市),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1、生平简介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余姚(三七市)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1907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寓意“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陈布雷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1928年,陈布雷辞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1948年11月13日自杀亡故,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终年59岁。死后,被蒋介石追授“当代完人”的称号。2、人生历程才华出众,报界奇才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响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抗战时期,如椽之笔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爱憎分明,私德无量陈布雷  他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曾促成郭沫若顺利回国。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作为国民党主管宣传的要员,陈布雷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譬如郭沫若。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想回国抗日。为此,郁达夫找到了陈布雷,陈布雷答应为郭沫若说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  于是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作出过一些违心事,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但内心里却十分痛苦。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自杀身亡,死得必然。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多年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综观陈布雷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这一步的必然结果。陈布雷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就没有一个国民党员(不过,他的女儿陈琏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  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这些,大概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陈布雷的悲剧,也是我们民族深重灾难的一个侧影。

王芸生原名德鹏。“芸生”这个名字还是1928年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王芸生说:“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于是保留了这个名字。他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人家,13岁时由佟家楼的老邻居介绍到一家茶叶店当学徒。白天干活,晚上读一些杂七杂八的旧东西及中国古典小说。利用每星期回家一趟的机会,他为佟家楼老邻居说书,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他说得绘声绘色,连诗词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令听者一片唏嘘。一天,有个穷卖报的想用一份《天津白话午报》换一包茶叶末,掌柜的答应了。于是他每天都能看到这张白话报。茶叶店陈掌柜和管账先生都很信任他,把每天赚的钱点清包好,叫他送到银号。送钱的路上有个报栏,贴的是天津《益世报》。他最爱看副刊的小文章,看到喜爱之处,就从怀里掏出一把修脚刀,把文章挖下来,日积月累收集了不少。时间一久,他发现这些文章有规律可循,感到自己也能写,于是萌生了给《益世报》投稿的念头。当时正值徐世昌当总统,段祺瑞做国务总理,报纸副刊上几乎天天都有讽刺他们两个为什么还不下台的文章。王芸生深受触动,写了平生第一篇稿子寄给《益世报》副刊,题目是《新新年致旧新年书》,署名“倦飞”。文章借旧去新来,讽劝徐世昌、段祺瑞不要恋栈,该下台了。3天后,此文居然在副刊“益智粽”上登了出来。那时他已经在茶叶店苦熬了3个年头,出徒后每月可得3元钱的薪金。但充满幻想与激情的他,又重新燃起了上南开中学的愿望。他辞去了茶叶店的工作,投靠到已出嫁的大姐家。大姐每月花50个铜子给他订了一份《益世报》,一连几月,他足不出户守着报纸,每天写一篇甚至几篇稿子,天天都在投稿,竟没有一篇投中。大姐只得又托人介绍他到一家小布店里继续当学徒。苦难的学徒生活又开始了。夜晚,等到掌柜、老板娘都睡熟了,他才悄悄地在炕桌上摆一只空肥皂箱子,点燃积攒起来的蜡烛头,浏览到手的书籍。他常说:“这微弱的烛光是我在漫长黑夜中的一颗启明星,它给了我知识、希望和光明。”但此事还是被老板娘知道了,饭碗丢了。后来他被大哥推荐到天津禅臣洋行当徒工。这里有间阅报室,摆放着北京、上海、天津的各家报纸,他每天下班带着几块干粮走进阅报室,直至管事的来关门才出来。王芸生从报刊上既读到了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读到了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文章,还参加过群众游行。也是在这个洋行里,他接触到了外文。当他下定决心要学英文时,正巧上海《申报》登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招生的广告,包括讲义费、学费、报告费等在内,约计要用40元钱。没办法,他只好给洋行副总经理张懋然写了一封求助信。想不到第2天上班时,张副经理就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0元钱。他开始念函授英文,凭着刻苦劲儿,不长时间他就能阅读一些英文书报。另一个难题又来了――如何发音?他参加天津新青年会英文补习夜校,之后又报名参加英文打字班。不久,他就把洋行里的英文文牍事务接了下来,成为正式职工,每个月有30元的薪水了。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波及天津。在洋行工作的青年员工成立了天津洋务华员工会,王芸生被推选为宣传部长,还主编工会出版的一份周刊。后来周刊又改为日报,取名《民力报》,他仍任主编。1926年,王芸生从天津来到上海,与秦邦宪(博古)合编《亦是》、《短棒》等周刊。1927年春节前因老母病重,他回到天津,为《华北新闻》写社论。1927年3月,当北伐军打进南京时,英、美、日、法、意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程潜率领的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抗。针对这一事件,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6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与人如是,社会和平矣;国与国如是,世界和平矣……”第二天,即4月2日,《华北新闻》发表了由王芸生执笔的社论《中国国民革命之根本观》,对《大公报》这篇社论进行反驳。文章写道:“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即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没有回应,但向人打听《华北新闻》社论的作者为谁。得知后,就传话王芸生,希望会晤。此次见面,也就是两位终生师友的初晤。1928年5月,王芸生出任《商报》总编辑。但因与老板在观点上有严重分歧,不得不辞职。他给《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写了求职信,张季鸾接信后,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进《大公报》后,王芸生先任地方新闻编辑,次年编辑《国闻周报》,以“草人”为笔名编写国内外大事记。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3天后,《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总经理胡政之召开全体编辑会议。会上张季鸾宣布两项决策,一为“明耻”,一为“教战”。“明耻”即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帮助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从1931年10月开始,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往来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广泛搜集史料,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的档案。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他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从1932年1月11日起,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王芸生在写作过程中,还曾走访史学界和外交界前辈如袁同礼、王希隐、胡馨吾等。《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后成书出版。《大公报》从汉口迁到重庆后,张季鸾的肺病日益严重,编务逐渐交给王芸生处理。张季鸾常对人说:“王芸生文章好,人品好,编辑业务交给他完全可以放心。”甫到重庆,王芸生收到国民政府聘他为军事委员会参议的聘书。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打来电话说:“这是委员长的意思。”军委会还送来相当数目的薪水。王芸生立刻把聘书和薪水一起退了回去,张季鸾闻之,赞扬王芸生是执行《大公报》“四不”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模范。实际上,张王二人并不是对所有问题看法都一致的。例如1940年夏,四川粮价连续暴涨,老百姓叫苦不迭。王芸生于该年6月29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题为《天时人事之雨》的社评,主张用曹操借人头的办法,杀几个囤积居奇的奸商,以平抑粮价。然而张季鸾读完这篇社评后说:“芸生,我们的报纸怎么能主张杀人呢!”两人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和态度。张季鸾向以“老谋深虑”著称,他写的社评能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文章常有对仗的警句,以理服人。而王芸生的文章则如江河奔泻,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张王互相辉映,蔚成《大公报》社评的特有风格。1941年9月6日上午4时,《大公报》主笔张季鸾逝世于重庆中央医院。张季鸾临终前留有遗嘱,一感念中国抗战大业未竟,二感念《大公报》事业。9月8日,王芸生亲自撰写社评《敬悼季鸾先生》。在张季鸾两周年忌日,王芸生又在《季鸾先生的风格与交流》一文中说:“我与季鸾先生相识十四年,同事12年,高攀些说,可算得‘平生风仪兼师友’,但我自忖,还不够给季鸾先生写评传的资格,因为我所认识的季鸾先生还仅仅是他人格与事业的一部分。”尽管如此,王芸生始终在搜集张季鸾早年的资料,一直想还一个真实的张季鸾于世人。

湖北日报总编辑是谁

曾任湖北日报社出版部主任、记者部主任、三峡记者站站长,湖北日报社总编辑助理,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党委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蔡华东 1957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主任记者。1982年1月到湖北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1988年任孝感记者站负责人,1989年任咸宁记者站站长,1992年任《楚天周末》副总编辑,1993年起任湖北日报社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学会会员。策划、编辑的新闻报道"Kent广告冲击波"系列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检察官叶子新以身殉职》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小熊猫"见到妈妈啦》获湖北好新闻二等奖。有《试论当今中国报纸大走势》、《沦专栏专版策划》、《车匪路霸犯罪研究》等20余篇论文在理论刊物刊发。一位总编辑的“报人责任” 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蔡华东湖北传媒网通讯(实习记者韩建超、陈俊蕾)有这样一位报人,从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做到编辑、总编辑;  他先后编辑出版过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  他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奖;  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在自己的报业生涯中,他把名利看得淡如烟云,却把“责任”二字看得重如泰山,“铁肩担道义”对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他,就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蔡华东。  他认定读者是办好报纸的不竭动力  提起蔡华东,不可不提及他在《楚天都市报》担任总编辑时的辉煌。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楚天都市报》由原来的几十万份,发展到130多万份,发行量排到了世界37位。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都市报人的缩影。  2002年蔡华东接手《楚天都市报》总编辑以后,就认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报纸的生命力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群众,大家不订你的报纸,你的报纸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蔡总说,“所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就要全心全意依靠市民办报。”正如1843年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在决定报纸命运的生死牌中,人民群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管部门就会扶持你、支持你;你拥有众多的读者,广告商会对你青眼有加;你的编辑记者真正能够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你就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极大的智慧和力量。  “谁是报纸的上帝,谁能给报纸带来不竭的动力?”用蔡总的话说:“你真心为群众,群众就会帮你办报。团结就是力量,和十几亿群众一起,怎么会办不好一份报纸呢?”  主办《楚天都市报》期间,蔡总专门开辟了“新闻评论”、“读者来信来电”等栏目,接受上至省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人群的监督和建议。楚报在每年一次大的改进之前,都有一个大型读者意见调查;每周一次业务例会,都会通报读者关于对报纸的意见;内部评报栏、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都不断传递着读者的声音。因为蔡总至始至终坚信:“只要心中有党和人民群众,就可以漫漫求索路无悔,俯仰无愧天地间。”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对此,蔡华东深表赞同,他觉得“开启民智”是传媒人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在担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的日子里,他一直将“真实准确”视作报纸的生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以提升民众的素质为己任。  在品牌塑造的道路上,《楚天都市报》以丰富厚重的文化含量,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以及文化上的道德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支持,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认同。  走过风雨崎岖,尝遍辛酸苦辣,才能见雨后彩虹。在责任之心的驱使下,蔡华东一直在为楚报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着、付出着,从而使《楚天都市报》在中国各大报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当广大读者和业内同行们赞扬他是“报业奇才”时,他说:“《楚天都市报》的辉煌是楚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传播先进文化是媒体人应尽的责任,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他心目中的“报人责任”内涵丰富  2005年,他从《楚天都市报》回到湖北日报做副社长、高级记者。职务变了,但他始终将“报人的责任”放在心头。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强调新闻人的使命与责任。  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不忘责任。真正的新闻人要勇于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经济责任。  牢记政治责任:在采、编、报、播等阶段都按政治准则、政治纪律办事,就能自觉的地抵制一切噪音、杂音,全力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政府和人民。  牢记社会责任:才能做到“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在”。“新闻工作者有别于商人、有别于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传声筒,因此心中必须牢记党的责任、党的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当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  第三个要牢记的责任是文化责任:办报纸和做工人做农民不一样,它有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化传输的功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来都会被积累下来,先进文化有超越前人的积累;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有新的个性的创造;也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积累的过程中创新文化。  第四个要牢记的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党报集团也是我们党的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完全靠国家拨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自己肩负起经济责任,不断做大做强传媒集团。“如果我们能够牢记使命,肩负起这四种责任,其他的工作也就好安排了。”  现在,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他更多的是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整个传媒集团的发展。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报集团必须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为己任,强化党报的权威,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执政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服务。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原则,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他的历史责任。  蔡华东对目前少数媒体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误区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人甚至捏造虚假新闻,而将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针对新闻界频发的一个又一个“新闻”,如北京“纸箱馅的肉包子”、江西“恶毒后妈摧残小女孩”,他写出了《初论新闻思维批判与创新》,提出要创新和改善我们的新闻思维,把握向度、恪守信度、尊重、力求高度、追求深度,让那些反社会反主流的、不可新的、媚俗的、低级趣味的、肤浅草率不负责任的、滥竽充数的“新闻”在责任媒体上无处容身。记者是“社会之公人”,媒体是“社会之公器”,新闻人不可忘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新闻之外的功夫在哪里? 蔡总认为,政治和文化是新闻的两个最大的外功。对一个记者来说,政治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  “责任造就公信力。谁有责任心责任感,谁就会成为一流的传媒集团。”他这样说道。  他是个好记者,更是个优秀编辑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在蔡华东的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不过,据湖北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说,蔡华东一进入湖北日报就显露出他的记者才气。“他七十年代末采写的一篇关于‘兵妈妈’的长篇报道就曾深深打动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那位老记者说:“只是后来工作需要他做编辑、总编辑,他就把才智倾注在编辑方面,一心为他人‘作嫁衣’了。”  翻看他编辑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编辑的文章,力求客观公正,果然是如别人评价的那样以“特殊的功底传达出特殊的意义”,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张晓峰评价他:“蔡华东是原《楚天都市报》的掌舵人,各方面新闻功底都很深厚,尤其是在新闻编辑方面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把一篇很平淡的消息弄得很精彩。”也许,他的神奇,就在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作为新闻人,一要有专业精神,二要有职业精神,不能为了钱与权出卖自己的良心。  当然,他的神奇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正如他书中所写,“‘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居上,不能张狂;处下,则更要有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和艰辛的劳动,不然就容易埋没自己。自己不做超出常规的努力,何来突破常规的成功?”  对于荣誉,他淡然一笑  1957年1月,蔡华东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农村当了十年农民,经历了许多风雨。后来恢复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82年毕业后走进了湖北日报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站站长、《楚天周末》副总编辑、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期刊中心总监、党委委员。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著出版有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参与策划、采写、编辑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荣获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于他工作出众,成绩卓著,被人誉为“伟大的新闻学者”、“报业奇才”。  对于这些丰富的经历与耀眼荣誉,蔡华东只是淡然一笑,不愿多谈。“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荣誉只是附属物,你做得越多,回报的可能就会越多。”他的低调,如富矿藏于地底;他的语言,在他的报纸里。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衡阳日报总编辑是谁

曾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3年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后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攻读。1926年5月,与吕蕴儒、高歌赴郑州创办《豫报》副刊。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向离豫南下,任武汉政府机关报《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南下出任《衡阳日报》编辑。翌年去长沙,先后在长沙中学、大麓中学任教。1929年,去上海南华书店任总编辑,与朱之倬、戴望舒等创办《青春月刊》。一年后回长沙,先后在华中美术学校、育才中学任教,1934年,去武昌市立职业学校任教。1936年,经潘公展荐介,赴上海主办上海大戏院,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第一戏院巡回教育队队长,率队在湖南、广西等地巡回演出。其后,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1947年8月,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不匀辞职回故里,在洪江洪达中学任教。1949年10月,黔阳解放后,向培良先后在洪江、沅陵、黔阳等地中学任教。两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并被选为模范教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12月,黔阳县人民法院根据政策给予平反。向培良在大学读书时,即从事文学创作,是“狂飚社”主要成员,后又参加鲁迅主办的“莽原社”。鲁迅曾对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报》副刊时,曾去信鼓励:“从有着很古的历史中州,传来了青春的声音,仿佛在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华盖集》)。后因向培良写的《终夜》独幕剧《莽原》未予刊登,便对鲁迅反唇相讥,讽之为“差不多已经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人物”(《论孤独者》),因而受到鲁迅指责。30年代初,向培良主编《青春周刊》,后又在此基础上组织“青春文艺社”。他提倡新文化,主张抗日救亡,赞成文艺反映生活,反对读经复古,并为这些观点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作品。但为潘公展所罗致后,对现实采取回避态度,特别是在蒋介石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还写出了《彪炳千秋》一剧,为蒋介石唱赞歌。

《衡阳日报》是中共衡阳市委机关报,是衡阳市和湘中南地区最具有权威性的综合性报纸,对开四版周七刊,主要面向衡阳市所辖五区两市五县发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