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版电子版

发布时间: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版电子版

一、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1、8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进展评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8年,主持人。2、从自我技术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变,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2003年,主持人。3、西方社会学中有关风险的理论,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基地项目,2004年,主持人。4、情感社会学新进展评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5年,主持人。5、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沿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子课题,2005年,主持人。6.《真正的穷人》译介,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2008年,支持人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中宣部,2008年,课题组主要成员8.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江苏省发改委,2009,支持人9.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体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1年,主持人。二、 学术成果:个人著作:1、《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消费心理》(与李林艳合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译著:1、《父亲与女儿》(阿普尔顿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2、《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与社会政策》(威尔逊著)(与鲍磊、张戌凡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学术论文:1、《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天津:《社会学与现代化》1992年第3期;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文化差异》(与乐国安合作),辽宁:《社会科学缉刊》1994年第5期;3、《对话与意义》,北京:《青年研究》1994年第7期;4、《价值观念与越轨行为》,载于《当代中国社会越轨行为》(乐国安主编),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5、《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载于《社会心理学理论》(乐国安主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6、《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关大众消费的理论》,北京:《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7、《现代消费与青年文化的建构》(与李林艳合作),北京:《青年研究》1998年第7期;8、《另一种精确——齐美尔社会学方法论札记》,南京:《社会理论论丛》2001年第1期;9、《消费主义离我们有多远?》,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10、《社会学的修辞》,《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中国社会学》(第三卷,2004年)转载;11、《“消费社会”的理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风险社会”理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3、《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载于童星主编的《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福科对社会学意味着什么》,《社会》2004年第8期 ;15、《隐喻与社会想像》,《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7期;16、《全球化与社会学想像力的拓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2期转载 ;17、《中国文化与社会学的中国化》,《现代社会理论研究》(日本),2004年总第14期;18、《现代性与全球化关系之辨:从地方性的角度看》,《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19、《纪律与现代性》(署名成然),《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20、《新启蒙运动?当代社会理论的重新定位》,《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1、“布尔迪厄的用途”,作为“导读”载于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2、《“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3、《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24、《我们时代的道德焦虑》,《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1期;25、《乌托邦现实主义:可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26、《从他者的他者到文化自觉》,载于周宪等主编《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7、《“不通家法”及其他——学术札记五则》,《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6辑;28、《世界社会的中国式想象——《大同书》作为一个文化事件的社会学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29.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30.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31.没有激情的时代?——读赫希曼的《激情与利益》,《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32.“社会建设的情感维度——从社群主义的观点看”,《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33.“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34.“‘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下;35.“城市隐喻与发展策略”,《学海》2011年第5期。

“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国是版“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inese Middle Classes: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78-94“‘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李培林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7214“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国是聚焦版“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北京日报》2013年5月27日理论周刊版“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李成主编《“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第124-145页“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变化——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12-“8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内参》 43/2012 2012年11月16日出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巨大的消费能量: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变化与消费潜力”,《博鳌观察》2012年10月,第132-134页“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80后及80后知识精英调查报告”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李春玲、朱迪)“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 Boao Review 1 O 2012 N2, pp116-118“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7-241“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45 N1 2012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青少年研究综述:新时代的新主题”,《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年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中国中产阶级的多重面貌”,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05-324页“中国教育不平等及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44-462页“农民工与社会流动”,《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吴小英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V3(2011)第149-172页“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李春玲、吕鹏)“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1 P52-“职业、行业和单位的性别隔离”,《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孟宪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第82-113页“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第58-83页。“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第10版。“Characterizing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135-“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9-161“阶级与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法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伟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217-222页。“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主编《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李春玲、王伯庆),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2日“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合著)。“移民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学园》2008年第1期“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新世纪华人社会面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黄绍伦、尹宝珊、梁世荣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华夏时报》,2008年1月7日至13日。“不平等の扩大が中国を蚀む”, 园田茂人主编, 《中国社会はどこへ行ㄑガ》,日本岩波书店2008Mobilite sociale et classes socials en Chine: etude comparative des modeles de mobilite intragenerationnelle avant et après les reformes economique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Sous la direction de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t Guo Yuhua, Li Peilin, Liu Shiding,Paris:CNRS Editions,2008Migrations Villes-Campagnes et Mobilite Sociale,La Societe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Sous La direction Jean-Louis Rocca, Paris: Sciences Po Les Presses,2008“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第34期。“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2期。“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第11-15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过程之比较”,《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 第1辑)》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 2006“流动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0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学》(第四卷),2005年9月“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9月。“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北京日报》2005年7月25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移动——改革·开放前后の移动モデルの比较”,《东アジアの阶层比较》,园田茂人编著,东京: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2005年3月“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刘兆佳、尹宝珊、李明堃、黄绍伦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中产阶层: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阶层·ぅイフスタイル”,《中国总览》(2004年版),株式会社ぎょラせい2004年“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XXIV N4 Winter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社会学研究与调查》,2003年第四集“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阶层と经济格差”,《中国研究月报》,V57 N2(N660), 2003年2月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Gender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hina”, Women of China, March 2002“The class structure of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XXIII N1 Spring 2002“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职业结构和城镇青年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青年的道德和法律价值观:北京、广州、香港三地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版电子版下载

13、2005,《社会发展理论》(与严强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2、2003,《中国行政管理学年鉴(2002)》,“人事行政”部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1、2002,《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与严强合作),南京大学版社。10、2000,《政治学方法论》(第4、6章),苏州大学出版社。09、2006,《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年)——以CSSCI为基础的评价》(第二作者,与严强、白云合作),《江海学刊》第3期。08、2005,《公务员的权利保障与现代政府管理》(第二作者,与刘小吾合作),《群众》第6期。07、2005,《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以某地方政府为例》(第一作者,与温晋锋合作),《美中公共管理》第2期。06、2004,《中国立法听证会效能研究》(第二作者,与孔繁斌合作),《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收入杨雪冬、陈家刚主编《立法听证与地方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05、2002,《后官僚制下的政府人事管理——兼论其对中国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适用性问题》,《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04、2002,《政策过程阶段论》,《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03、2002,《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02、1999,《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01、1997,《模仿与失范——从制度创新看发展中国家早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江海学刊》第6期。A、期刊论文2012,《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基于多案例比较的实证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2012,《政策类型理论的批判及其中国经验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2012,《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2011,《从控制到治理绩效:中国党政干部分类制度改革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1,《性别因素在公务员录用和晋升中的影响——代表性官僚制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2期。2011,《知易行难:“十一五”期间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反思》(魏姝、严强),《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0,《基于公民权视角的城市蚁族群体再研究》(朱磊、魏姝),《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2010,《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人事制度的理想类型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0年第11期转载。2009,《社区公共生活质量-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目标的理论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2009,《中国政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第2期。2009,《政治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2008,《中国政治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8,《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化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008,《治理视角下的社区矫正政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2008,《公推公选:谁推谁选?》,《决策》第6期。2007,《城市社区空间下的政府、政党与社会》,《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年)——以CSSCI为基础的评价》(严强、魏姝、白云),《江海学刊》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06年第9期转载。2006,《从义务本位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之一》,《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2005,《公务员的权利保障与现代政府管理》(刘小吾、魏姝),《群众》第6期。2005,《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以某地方政府为例》(魏姝、温晋锋),《美中公共管理》第2期。2004,《中国立法听证会效能研究》(孔繁斌、魏姝),《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收入杨雪冬、陈家刚主编《立法听证与地方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2002,《后官僚制下的政府人事管理——兼论其对中国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适用性问题》,《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2002,《政策过程阶段论》,《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2002,《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1999,《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1997,《模仿与失范——从制度创新看发展中国家早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江海学刊》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B、著作、教材个人专著:2007,《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合著、教材:2009,《公共行政学》,严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担任第二执行主编,撰写第三、五章。2009,《行政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第七章和第九章。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政治学”部分。(四万余字)2007,《政治学研究方法》(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严强、魏姝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社会发展理论》,严强、魏姝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行政管理学年鉴(2002)》,“人事行政”部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严强、魏姝主编,南京大学版社。2000,《政治学方法论》,张铭、严强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编写第四、六章。

“战后日本地域开发计划与社会变动”,(硕士论文,1988年国家机关青年优秀论文奖),《社会学研究》V3,1988年5月“福武直农村社会理论述评”,北京大学《社会研究》V5,1989年12月“试论我国城市住宅的建设主体与分配问题”,《社会学研究》V4,1990年7月“论我国城市住房体制对单位职能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V11,1990年“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学研究概述”,《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年鉴》,1990年“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V1,1989年“解读《沸腾的中国农村》”,日本村落社会学会《村落社会研究》V8,1998年“中国和日本社会组织特征异同点初探”,《日本学研究》V1,1991年“日本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共著),1991年 “长野县诹访地区产业化的特质”,日本村落社会学会《村落社会研究》V5,1996年 “温州乡镇企业面向集团化的第二次创业”,日中社会学会《日中社会学研究》V6,1998年 “日本系列生产制的启示”,《中国改革》V7,1998年7月 “中国村落类型─关于百村调查的主题”,日中社会学会编《日中社会学研究》V7,1999年 “地区非正式制度与私营企业发展”,爱媛大学编《私营企业的抬头与变动的中国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地区领袖与私营企业者的相互关联”,第14届“大学与科学”公开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变动的中国社会——以私营企业主的崛起为视角”,KUBA 出版社,2000年 “中国的官与民”,SCIENCE OF HUMANITY,V38,勉诚出版社,2001年“私营企业发展的地方基础——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3,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中国的社会变动与农村社会问题”,农业政策研究所《粮食政策研究》NO106,协同农业研究会编《协同农业研究会会报》V55转载,2001年“私营企业治理结构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分析”,《中国私营企业报告》NO3,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地域社会中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中国与日本的比较”,蒋立峰主编《第四次中日青年学者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城市政策与四合院生活的变迁”,中国地域社会现代化研究会编《关于北京市的现代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条件治理与文化遗产的建议报告》,2001年“转型中的日本社会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编《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从私营企业主的阶层性看中国的社会变迁”,现代社会的构想与分析研究所编《现代社会的构想与分析》,KOUCHI书房,2003年“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江苏行政学院学报》V3,2004年“在日福建人的移居、生活与民族意识”,日本庆应大学《文化、语言、交往》,2004年3月“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中国社会报》2004年10月30日“日本如何缩小经济收入的差距”,《经济导刊》V12,与丁红卫合作,中信出版社,2004年“Problems of Farmers, Rural Society, and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WTO Membership”, 论文见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附属国际经济动态研究中心编《21世纪亚洲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课题与展望》(第17次国际经济动态研究中心研讨会报告书),2005年3月“从社会到生活:确立‘生活主义’的社区文化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中国城市化》V1,2005年“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社会学研究》V6,2005年“福建人迁移日本的历史底蕴——「闽人三十六姓」的深层精神构造”,高桥明善编《基地返还·迁址,旧址利用与冲绳振兴问题》,2003-2004年度研究报告,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础研究,(B)(1)研究成果报告,2005年8月。中文稿见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编《世界社科交流》第46期(总1168期),2005年9月“The influence of Fujian culture on Village culture in Okinawa in Japan”,Discourses and Silences,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从地方化到亚洲化?——从中国看日本社会学的轨迹”,日本社会学会编《社会学评论》V2,(总223期),有斐阁,2005年12月“福清人的生活世界——在日生活与出国前后职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国情调研·2004》,第807-87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北京城市空间的阶层特征”,日本《亚洲游学》第83期,勉诚社,2006年1月“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的变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V2,2007年3月。日文版参见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丛书第8卷《中国社会的现状1》,专修大学出版局,2006年“三大都市密集区的文化差异:引导农民工空间流动的力学”,牛凤瑞主编《中国经济的引擎:三大城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亚洲农村资源与地域政策的展开:以东亚为中心”,日本村落研究学会编《村落的资源——田野调查法》,农村文化协会出版社,2007年“提高业主参与意识,推进社区健康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城市发展中的全球化动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V4,2008年4月“城市的社会结构”, 牛凤瑞主编《城市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城市废弃物治理:东亚城市的连带与合作”,东京:环境产业新闻社《城市与废弃物》V4,2008年4月“中国物业小区管理的专制特征与社会化服务之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N2, 2009年3月“加拿大的业主董事会”,《现代物业》N10,2009年10月“加拿大业主如何选聘和评估物业公司”,《现代物业》N1,2010年1月“‘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V10,2010年10月“加拿大物业管理经验的启示”,《现代物业》,2010年9月“加拿大:将物业管理划归经济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7日“郑州特色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王伟光主编《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加拿大共管式公寓的物业管理”,《城市问题》,2011年1月“告别汽车霸权,享受绿色出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8日“経済転换期における都市化のロジック――开発区·新区の特质”,《中国社会现状Ⅲ》(合著),东京:专修大学出版局,2011年“乐水亲水,爱水节水”,《中国水利报》,2011年3月22日“借鉴加拿大经验,推进物业管理回归经济领域”,《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深圳民生幸福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环境事件中受害者与受益者的博弈——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四个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14日“都市改造とに伴う立ち退き住民の生活変容と公共领域”、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研究』第84卷6期“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化路径特质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N4, 2011年7月“透视日本环境社会学”,《环境保护》N14,2011年8月“生活共同:居民参与环保的动力机制”,《低碳世界》N7,2011年10月“从物业专制走向业主自治(上)”,《现代物业》,2011年10月“从物业专制走向业主自治(下)”,《现代物业》,2011年11月“宅男宅女:日本家族制度走向解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8日“2011:北京业主自治的转折点”,《现代物业》,2012年2-3期下旬刊,总第214期“认清环京津贫困带成因,培养地区发展内在动力”,《凤凰周刊·城市》,2012年3月第3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辽宁省棚户区居民调查报告”,《经济日报》15版整版,2012年6月26日(倪鹏飞、杨晓兰、李国庆、孟翔飞执笔)“辽宁省棚户社区的形成与复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5期总第163期,2012年9月“中国の都市化における住民参加の特质と社会管理の革新”,日本立教大学,2012年9月“中国特色和谐型城镇化战略与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V10,2012年10月 《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富士见町调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获2000年孙平化日本学学术优秀著作奖《内发的村庄——中国百村调查·行仁庄卷》(编著,执行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第5次印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解读日本社会》(合著),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富永健一著,与刘畅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主编,合著),论文“从平等主义到能力主义——改制前后农民公正观在经济领域的变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三峡移民人权实证研究报告》(副主编),2006年内部发行。《北京:皇都的历史与空间》,(与仓泽进合著),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7年《第三届亚洲农村社会学会论文集》(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Asian Rural Sociology Ⅲ》(论文集),主编,CharanSanitwong Kanpim CL 《城市学》(牛凤瑞主编,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王伟光主编,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中国社会现状Ⅲ》(合著),东京:专修大学出版局,2011年《十时严周教授追悼论文集》(合著),庆应大学『法学研究』第84卷6期,2011年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富永健一),《社会学研究》V2,1988“农村社会结构分析理论”(莲见音彦),《国外社会学》V2,1988“日本农村社会学概述”(中田实),《国外社会科学》V6,1988“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的标准设定”(十时严周),《国外社会学》V6(1988)。收于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论日本与中国的现代化”,(十时严周),《社会学研究》V2,1989“战后日本社会到达的高度”(田中重好),《国外社会学》V4,1989“福武直社会学研究50年”(福武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V3,1990“日本的社会学史与社会调查史”(川合隆男),收于《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 浙江省松阳县委托课题“松阳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2010年1月。2, 黄石市委托课题“武汉都市圈黄石市黄金山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及“低碳社会建设指南”,2010年1月。3, 北京CBD功能区“十二五”规划“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2月。4,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课题“借鉴国(境)外经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2010年。5,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课题,“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专项计划”,2010年。6, 包头市滨河新区“十二五规划”,承担“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7, 郑州市“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承担“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3月。8, 深圳2040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深圳民生幸福城市建设”,2010年9月9,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0年度访问学者项目“日本环境社会学:方法、成果与动向”,2011年1月-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访问学者。10,广东省“南沙定位与发展战略”课题,2011年5月。11,中共辽宁省委委托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全球贫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的经验”课题,2012年1月。12,多伦多大学、香港青年基金会合作课题“城市居住环境对农民工子弟的社会成长的影响”,2012年3月。13,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8月-2013年8月,Indiana U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版

国内核心期刊:排序号刊名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8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4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3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6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2心理学报3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5世界哲学6心理科学进展7中国哲学史8道德与文明9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11孔子研究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C8统计学1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中国统计4统计与决策C91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妇女研究论丛4青年研究C92人口学1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管理学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人才学 1中国人才D(含A,除D9)政治学(含马列)D1,3,5,7,8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欧洲研究4国际问题研究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美国研究7国际论坛8当代亚太9国际观察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1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16当代世界17日本学刊18西亚非洲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A中国政治1中国行政管理2政治学研究3求是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教学与研究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马克思主义研究8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1理论前沿1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1新视野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理论探讨26党的文献27理论与改革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9长白学刊30求实31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34前线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36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党建研究39行政论坛40理论学刊4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法律1法学研究2中国法学3法学4法商研究5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中外法学8法学评论9法律科学10法制与社会发展11法学家12比较法研究13环球法律评论14当代法学15法学论坛16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中国刑事法杂志22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F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经济学动态3经济学家4经济科学5经济评论6南开经济研究7当代经济科学8当代经济研究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2经济问题13现代财经14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0/2(除F23,F27)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F1(除F12)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外国经济与管理4世界经济研究5国际经济评论6世界经济文汇7东北亚论坛8亚太经济9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F12,F2(除F23,F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地域研究与开发4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开发研究7上海经济研究8宏观经济研究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13城市发展研究14中国经济史研究15资源科学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5财会通讯 综合6会计之友7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4/6(含F27)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2南开管理评论3经济管理4管理科学5工业工程与管理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科学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12管理现代化13经济与管理研究F7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2国际贸易3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5国际经贸探索6商业研究7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10中国商贸11价格理论与实践12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16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涉外税务4税务与经济5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当代财经8财经研究9财经问题研究10中国财政11财经科学12中国税务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G0/2(除G25,G27)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1新闻与传播研究2国际新闻界3现代传播4新闻记者5新闻大学6当代传播7中国记者8新闻界9新闻战线10传媒11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13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编辑之友4出版发行研究5中国出版6科技与出版7编辑学刊8出版广角9中国编辑10中国图书评论11读书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3情报学报4大学图书馆学报5图书馆杂志6图书馆论坛7图书馆8情报科学9图书馆建设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情报杂志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档案学研究3中国档案4档案与建设5浙江档案6山西档案7北京档案8档案管理9档案10兰台世界G3(除G35)科学,科学研究 (除情报学)1科学学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研究与发展管理5中国软科学6中国科技论坛7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9科技管理研究10科技导报G4教育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1教育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6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0教育与经济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13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18中国远程教育19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22教育导刊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G62/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1课程,教材,教法2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6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埂敞囤缎塬等剁劝筏滑与实验)7教学月刊 中学版8外国中小学教育9中小学管理G2,G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G3,G4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G4,G5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G5,G6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G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G7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G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G9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1生物学教学G64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9种子10核农学报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2中国棉花13作物杂志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5中国烟草科学S4植物保护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6农药学学报7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S6园艺1园艺学报2果树学报3中国蔬菜4北方园艺5食用菌学报6中国果树7中国食用菌8中国南方果树S7林业1林业科学2林业科学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4福建林学院学报5国外EI期刊ISSN 期 刊 名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国是版“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inese Middle Classes: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78-94“‘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李培林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7214“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国是聚焦版“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北京日报》2013年5月27日理论周刊版“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李成主编《“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第124-145页“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变化——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12-“8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内参》 43/2012 2012年11月16日出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巨大的消费能量: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变化与消费潜力”,《博鳌观察》2012年10月,第132-134页“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80后及80后知识精英调查报告”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李春玲、朱迪)“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 Boao Review 1 O 2012 N2, pp116-118“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7-241“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45 N1 2012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青少年研究综述:新时代的新主题”,《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年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中国中产阶级的多重面貌”,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05-324页“中国教育不平等及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44-462页“农民工与社会流动”,《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吴小英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V3(2011)第149-172页“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李春玲、吕鹏)“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1 P52-“职业、行业和单位的性别隔离”,《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孟宪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第82-113页“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第58-83页。“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第10版。“Characterizing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135-“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9-161“阶级与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法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伟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217-222页。“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主编《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李春玲、王伯庆),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2日“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合著)。“移民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学园》2008年第1期“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新世纪华人社会面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黄绍伦、尹宝珊、梁世荣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华夏时报》,2008年1月7日至13日。“不平等の扩大が中国を蚀む”, 园田茂人主编, 《中国社会はどこへ行ㄑガ》,日本岩波书店2008Mobilite sociale et classes socials en Chine: etude comparative des modeles de mobilite intragenerationnelle avant et après les reformes economique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Sous la direction de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t Guo Yuhua, Li Peilin, Liu Shiding,Paris:CNRS Editions,2008Migrations Villes-Campagnes et Mobilite Sociale,La Societe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Sous La direction Jean-Louis Rocca, Paris: Sciences Po Les Presses,2008“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第34期。“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2期。“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第11-15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过程之比较”,《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 第1辑)》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 2006“流动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0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学》(第四卷),2005年9月“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9月。“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北京日报》2005年7月25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移动——改革·开放前后の移动モデルの比较”,《东アジアの阶层比较》,园田茂人编著,东京: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2005年3月“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刘兆佳、尹宝珊、李明堃、黄绍伦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中产阶层: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阶层·ぅイフスタイル”,《中国总览》(2004年版),株式会社ぎょラせい2004年“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XXIV N4 Winter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社会学研究与调查》,2003年第四集“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阶层と经济格差”,《中国研究月报》,V57 N2(N660), 2003年2月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Gender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hina”, Women of China, March 2002“The class structure of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XXIII N1 Spring 2002“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职业结构和城镇青年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青年的道德和法律价值观:北京、广州、香港三地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

*“《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北京:《读书》2007年第5期;* “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上海:《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再论中产阶级: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上海:《社会》2005年第3期;*“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中国研究》2005年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二法则”,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学术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局限”,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传播的畸变:有关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上)”,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4期;* “SARS传播期间的公众传言与社会舆论”,陆学艺等主编:《2003年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Winter 2001;*“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形成与确立”,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毛泽东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比较”,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刊(总第17期);*“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流动与都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转载;*“试论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边际人:概念、特点及其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社会时尚的嬗变与兴替”,南京:《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辩”,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社会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与王晓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北京:《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 期;*“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拓展与应用”,南京:《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5期;*“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历史、理论与特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社会心理学概观”(译文),北京:《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2期;*“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北京:《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5期;*“班杜拉和科尔伯格:性别角色发展观的分析”,开封:《心理学探新》1986年第3期;*“简论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天津:《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4期;*“论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开封:《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3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专著),简体版:三联书店,2001;繁体版:(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2010。《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专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气”与抗争政治》(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中文论文“‘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合作,第三作者),《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会学》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复兴”,《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1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24期全文转载。“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迎法入乡’与‘接近正义’:对中国赤脚律师的个案研究”,《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合作,第一作者),《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收入《中国社会学》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集体上访过程中的‘问题化’过程”(合作,第一作者),《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收入《中国社会学》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废科举、兴学堂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转载 。2.外文论文“Reviewing Studies on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in China: The XiangTu School as an example”,Polish Sociological Review(SSCI期刊),3(167) 2009:427-“Critique of a New Trend in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Studies”,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SCI期刊),41,1,Fall 2008,43-“‘Dissemination of Law at Village Level’and‘Access to Justices’:A Case Study of ‘Barefoot Lawyers’in the Villages of China”,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A&HCI期刊),2014,“Les Collectives Des Paysans Aupres Des Autorites Superieures”,Etudes Rurales,179(2007):155-« L’École rurale et les études chinoises sur la gestion autonome villageoise », Paris: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Editors: presses universiaires de France),volume 122,January-June 2007,105-“中国陈情制度の运用メカニズムとその変容”,毛里和子、松戸庸子编:『陈情-中国社会の底辺から』,东方书店,2012。“Barefoot Lawyers and Rural Conflicts”,in You-tien Hsing &Ching Kwan Lee(ed),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the New Social A Routledge, 编著、译著及教材《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主编),三联书店,2012。《中国社会学文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联合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0。《霍布斯国家理论中的利维坦》(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论公民》(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社会学概论》(教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社会学导论》(教材,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2007;2011。《中国社会》(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即将出版。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社会学研究方向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2、 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学公报 --- 美国3 、Psychological review心理学评论--- 美国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5、 Psychological reports心理学报告--- 美国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