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儒道互补是一项较新的规模巨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长期进行研究。本文的任务是从宏观的高度,概括地提出关于儒道互补的基本理念和轮廓,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便推动这一研究向深入发展。研究儒道互补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累丰厚。从思想的层面来说,它有着基本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有着贯彻始终的主线。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和核心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通常我们能见到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儒家主干说,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持此见解。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儒学一向是官学,是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依据儒家思想而建立的礼教制度和文化还支配着社会的教育、道德及民俗,所以儒学为百家之首。儒家主干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第二种是道家主干说。提倡此说也有一些学者,其最得力者当属大陆、台湾两栖的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儒家是主导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则以道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陈教授认为,被人们看作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易传》实际上是黄老道家作品。我们的确不能否认,道家在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观等领域的贡献比儒家要大,道家的抽象思维发达,善于作形而上的思考。所以道家主干说自有其合理论据。第三种是儒佛道三教鼎立说。史家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很早就有“儒佛道三教”的提法。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以儒佛道三教并立与合流为基本线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三教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他们的合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全局,其他各教各家皆不能与之比拟,这也是历史事实。第四种便是儒道互补说,这正是本课题所要阐述的观点。我们认为,前三种说法尽管有其根据,但不免有所偏失,未能十分精确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脉络;只有儒道并立与互补之说,才能从深层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家主干说的缺点是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显流,而忽略了它的隐流,或者说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阳刚一面,而忽略了它的阴柔一面,不能完整体现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事实上孔老和儒道总是既互相对待又形影不离,互相推扬,共同发展。道家主干说的缺点是过分抬高了道家的地位,把与儒家相依赖而存在、并以调节功能为主的道家,夸大成导向性和动力型的学说,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史,也不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质。如果我们把人生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儒学在哲学史上仍然起主导的作用。儒佛道三教鼎立说的缺点有二:是它无法说明先秦和两汉的思想史,所以不能贯彻历史全过程,二是缺乏对三教关系的深层次分析,事实上三教合流正是建立在儒道互补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与互补,是源远流长、贯彻思想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其他各教诸家都围绕这个基本脉络而开展自己的思想,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是通过儒道互补的途径实现其中国化的目标。抓住了儒道互补,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大纲。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立教”之学,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儒家以“仁”为其宗旨,道家以“道”为其指归,在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方向和铸造民族之魂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道两家都出现了一批大学者,将孔子老子的思想加以开拓发展,使之常住常新。两家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逐渐凝聚成为一种国民性格。举例说,普通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即士阶层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孔孟老庄的思想并受其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多数知识分子接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下引《老子》只注章数)的影响,既不热心于宗教,又不反对宗教,而看重宗教哲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对待政治和生活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为官时或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维护纲常名教,争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在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保持着自己的真朴之性。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以在曲折的生活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叫着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的实质就是儒道互补。 儒学史的研究在过去一直以经学史为轴心。近代以来,学者们注意到儒学与佛学的交融互动,但比较忽略儒学与道家的互渗互补。事实上道家对儒学的影响至少不比佛学更次要,如果不认真研究,儒学史的真实面貌就不可能揭示清楚。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更差。老庄之学、黄老之学、魏晋玄学,这是人们关注的三个热点。魏晋以后,道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不清,它实际上寓于道教中,并且相当一部分与儒学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指魏晋玄学——笔者);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指宋明道家——笔者)。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按照冯友兰的上述说法,新道家之新在于“接近儒家”,新儒家之新在于“接近道家”,可见儒道互补是两家学说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佛学史也与儒道互补密切相关。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玄学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慢慢融于中国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佛学一方面吸收道家思想与话语,重新解释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吸引儒家的参与意识和伦理思想,使佛学更加贴近现实人生。例如禅宗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蔑视经典和权威,这是受了道家“得意忘言”论和回归自我论的启发。禅宗又主张在入世中出世,即俗而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是吸纳了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当然,佛学也给予儒学和道家道教以重大影响,它的性空学说强化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它的中观学说也给予道教内丹学以重要启迪,它的整个哲学思想为儒学建立本体形上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儒、佛、道三教之间是互动的。儒、佛、道三教各自的历史与三教关系史的研究,都需要研究儒道互补,才能深入下去。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儒道互补是一项较新的规模巨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长期进行研究。本文的任务是从宏观的高度,概括地提出关于儒道互补的基本理念和轮廓,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便推动这一研究向深入发展。研究儒道互补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累丰厚。从思想的层面来说,它有着基本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有着贯彻始终的主线。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和核心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通常我们能见到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儒家主干说,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持此见解。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儒学一向是官学,是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依据儒家思想而建立的礼教制度和文化还支配着社会的教育、道德及民俗,所以儒学为百家之首。儒家主干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第二种是道家主干说。提倡此说也有一些学者,其最得力者当属大陆、台湾两栖的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儒家是主导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则以道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陈教授认为,被人们看作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易传》实际上是黄老道家作品。我们的确不能否认,道家在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观等领域的贡献比儒家要大,道家的抽象思维发达,善于作形而上的思考。所以道家主干说自有其合理论据。第三种是儒佛道三教鼎立说。史家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很早就有“儒佛道三教”的提法。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以儒佛道三教并立与合流为基本线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三教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他们的合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全局,其他各教各家皆不能与之比拟,这也是历史事实。第四种便是儒道互补说,这正是本课题所要阐述的观点。我们认为,前三种说法尽管有其根据,但不免有所偏失,未能十分精确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脉络;只有儒道并立与互补之说,才能从深层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家主干说的缺点是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显流,而忽略了它的隐流,或者说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阳刚一面,而忽略了它的阴柔一面,不能完整体现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事实上孔老和儒道总是既互相对待又形影不离,互相推扬,共同发展。道家主干说的缺点是过分抬高了道家的地位,把与儒家相依赖而存在、并以调节功能为主的道家,夸大成导向性和动力型的学说,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史,也不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质。如果我们把人生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儒学在哲学史上仍然起主导的作用。儒佛道三教鼎立说的缺点有二:是它无法说明先秦和两汉的思想史,所以不能贯彻历史全过程,二是缺乏对三教关系的深层次分析,事实上三教合流正是建立在儒道互补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与互补,是源远流长、贯彻思想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其他各教诸家都围绕这个基本脉络而开展自己的思想,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是通过儒道互补的途径实现其中国化的目标。抓住了儒道互补,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大纲。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立教”之学,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儒家以“仁”为其宗旨,道家以“道”为其指归,在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方向和铸造民族之魂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道两家都出现了一批大学者,将孔子老子的思想加以开拓发展,使之常住常新。两家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逐渐凝聚成为一种国民性格。举例说,普通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即士阶层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孔孟老庄的思想并受其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多数知识分子接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下引《老子》只注章数)的影响,既不热心于宗教,又不反对宗教,而看重宗教哲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对待政治和生活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为官时或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维护纲常名教,争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在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保持着自己的真朴之性。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以在曲折的生活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叫着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的实质就是儒道互补。 儒学史的研究在过去一直以经学史为轴心。近代以来,学者们注意到儒学与佛学的交融互动,但比较忽略儒学与道家的互渗互补。事实上道家对儒学的影响至少不比佛学更次要,如果不认真研究,儒学史的真实面貌就不可能揭示清楚。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更差。老庄之学、黄老之学、魏晋玄学,这是人们关注的三个热点。魏晋以后,道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不清,它实际上寓于道教中,并且相当一部分与儒学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指魏晋玄学——笔者);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指宋明道家——笔者)。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按照冯友兰的上述说法,新道家之新在于“接近儒家”,新儒家之新在于“接近道家”,可见儒道互补是两家学说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佛学史也与儒道互补密切相关。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玄学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慢慢融于中国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佛学一方面吸收道家思想与话语,重新解释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吸引儒家的参与意识和伦理思想,使佛学更加贴近现实人生。例如禅宗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蔑视经典和权威,这是受了道家“得意忘言”论和回归自我论的启发。禅宗又主张在入世中出世,即俗而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是吸纳了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当然,佛学也给予儒学和道家道教以重大影响,它的性空学说强化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它的中观学说也给予道教内丹学以重要启迪,它的整个哲学思想为儒学建立本体形上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儒、佛、道三教之间是互动的。儒、佛、道三教各自的历史与三教关系史的研究,都需要研究儒道互补,才能深入下去。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吸取了易经的部分精华,所以学习易经如果有点儒道方面的基础那肯定是好了,特别是孔子为易经做的易传更是解开易经的一把钥匙。不过你要是所有的基础都没有也是可以直接由浅入深的单独学易的。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吸取了易经的部分精华,所以学习易经如果有点儒道方面的基础那肯定是好了,特别是孔子为易经做的易传更是解开易经的一把钥匙。不过你要是所有的基础都没有也是可以直接由浅入深的单独学易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儒道互补是一项较新的规模巨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长期进行研究。本文的任务是从宏观的高度,概括地提出关于儒道互补的基本理念和轮廓,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便推动这一研究向深入发展。研究儒道互补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累丰厚。从思想的层面来说,它有着基本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有着贯彻始终的主线。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和核心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通常我们能见到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儒家主干说,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持此见解。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儒学一向是官学,是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依据儒家思想而建立的礼教制度和文化还支配着社会的教育、道德及民俗,所以儒学为百家之首。儒家主干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第二种是道家主干说。提倡此说也有一些学者,其最得力者当属大陆、台湾两栖的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儒家是主导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则以道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陈教授认为,被人们看作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易传》实际上是黄老道家作品。我们的确不能否认,道家在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观等领域的贡献比儒家要大,道家的抽象思维发达,善于作形而上的思考。所以道家主干说自有其合理论据。第三种是儒佛道三教鼎立说。史家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很早就有“儒佛道三教”的提法。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以儒佛道三教并立与合流为基本线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三教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他们的合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全局,其他各教各家皆不能与之比拟,这也是历史事实。第四种便是儒道互补说,这正是本课题所要阐述的观点。我们认为,前三种说法尽管有其根据,但不免有所偏失,未能十分精确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脉络;只有儒道并立与互补之说,才能从深层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家主干说的缺点是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显流,而忽略了它的隐流,或者说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阳刚一面,而忽略了它的阴柔一面,不能完整体现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事实上孔老和儒道总是既互相对待又形影不离,互相推扬,共同发展。道家主干说的缺点是过分抬高了道家的地位,把与儒家相依赖而存在、并以调节功能为主的道家,夸大成导向性和动力型的学说,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史,也不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质。如果我们把人生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儒学在哲学史上仍然起主导的作用。儒佛道三教鼎立说的缺点有二:是它无法说明先秦和两汉的思想史,所以不能贯彻历史全过程,二是缺乏对三教关系的深层次分析,事实上三教合流正是建立在儒道互补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与互补,是源远流长、贯彻思想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其他各教诸家都围绕这个基本脉络而开展自己的思想,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是通过儒道互补的途径实现其中国化的目标。抓住了儒道互补,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大纲。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立教”之学,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儒家以“仁”为其宗旨,道家以“道”为其指归,在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方向和铸造民族之魂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道两家都出现了一批大学者,将孔子老子的思想加以开拓发展,使之常住常新。两家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逐渐凝聚成为一种国民性格。举例说,普通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即士阶层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孔孟老庄的思想并受其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多数知识分子接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下引《老子》只注章数)的影响,既不热心于宗教,又不反对宗教,而看重宗教哲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对待政治和生活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为官时或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维护纲常名教,争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在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保持着自己的真朴之性。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以在曲折的生活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叫着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的实质就是儒道互补。 儒学史的研究在过去一直以经学史为轴心。近代以来,学者们注意到儒学与佛学的交融互动,但比较忽略儒学与道家的互渗互补。事实上道家对儒学的影响至少不比佛学更次要,如果不认真研究,儒学史的真实面貌就不可能揭示清楚。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更差。老庄之学、黄老之学、魏晋玄学,这是人们关注的三个热点。魏晋以后,道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不清,它实际上寓于道教中,并且相当一部分与儒学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指魏晋玄学——笔者);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指宋明道家——笔者)。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按照冯友兰的上述说法,新道家之新在于“接近儒家”,新儒家之新在于“接近道家”,可见儒道互补是两家学说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佛学史也与儒道互补密切相关。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玄学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慢慢融于中国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佛学一方面吸收道家思想与话语,重新解释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吸引儒家的参与意识和伦理思想,使佛学更加贴近现实人生。例如禅宗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蔑视经典和权威,这是受了道家“得意忘言”论和回归自我论的启发。禅宗又主张在入世中出世,即俗而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是吸纳了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当然,佛学也给予儒学和道家道教以重大影响,它的性空学说强化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它的中观学说也给予道教内丹学以重要启迪,它的整个哲学思想为儒学建立本体形上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儒、佛、道三教之间是互动的。儒、佛、道三教各自的历史与三教关系史的研究,都需要研究儒道互补,才能深入下去。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简帛研究 - 一个国际儒学联合会领导的研究中国出土简帛的专业学术站点。 典籍文化 - 介绍儒家,道家,佛教的经文,典籍。 杜保瑞-中国哲学教室 - 包含个人中国哲学作品专辑。 伏羲易经研究网站 - 含伏羲红崖天书解释、考证与相关内容。 高正文集 - 高正先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研究的文集。 古典文学 - 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中庸,大学和孝经,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古国网 - 一个包含国学、文学、历史的网站。 鬼谷子 - 含《鬼谷子》全文。 郭齐勇文集 - 郭齐勇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韩星文集 - 韩星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经典与解释 -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科研网站。 刘固盛文集 - 刘固盛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特别是老庄学、宋明理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刘涛文集 - 刘涛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国学和方法论研究的文集。 孙劲松文集 - 孙劲松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苏子哲学网页 - 主要介绍先秦哲学。 乌杰网络学院 - 哲学研究,系统辩证学研究,前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的学术性网站。 杨全文集 - 杨全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和道家学说研究的思想文集。 要览子籍 - 介绍中国先秦百家思想学说。 俞志慧文集 - 俞志慧博士关于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周群文集 - 周群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的思想文集。 哲学大全 - 提供900多个著名哲学家的电子文本的链接。 中国传统文化网-儒学文化 - 浓缩儒家理论精华,再现儒学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儒学文化的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网——诸子文化 - 墨家、法家、兵家、杂家、墨子、孙武、韩非子。 中国墨子网 - 介绍墨子生平。 中国文化研究 - 包括荀子文选。 中国现象学网 - 以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为主题的专门网站。 中国哲学 - 介绍中国的哲学大师、哲学研究理论、以及哲学研究等。 中国哲学空间 - 包含哲学史料,中外比较和典籍。 中国哲学空间主页 - 中国哲学研究、伦理研究、宗教研究的网站,研究内容包括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佛家学派等。 中国哲学网 - 包含中国哲学发展信息的综合网站。 谢阳举文集 - 谢阳举教授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的思想文集。 解读天地 - 顾名思义的哲学。中国哲学四大方法全书和通鉴;览要和提纲之研讨。 孔学 - 包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 儒家思想 - 儒家思想四书,包括论语、中庸、孝经、大学全文。 先秦著作 - 包括《论语》、《孟子》、《荀子》、《大学》。 中国孔子 - 全球因特网祭孔揭幕仪式,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专题网站。 中华儒学网 - 研究中国传统儒学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 - 介绍中国儒家文化,包括儒学名著、历代大儒。 《孔子研究》 - 关于儒学,孔子文化研究的期刊《孔子研究》的电子版。 爱慧 - 哲学资料查寻。 陈剑煌文集 - 陈剑煌先生关于儒学研究的文集。 陈明的个人主页 - 陈明先生关于中国思想史,儒学等问题研究的个人主页。 大学 -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着 (简) - 含《大学》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大学章句 - 含《大学》典籍部分内容。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兴中华,推进儒学现代化、当代化。 干春松文集 - 教授关于哲学,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 - 含学会介绍、儒学概要、儒家道德、儒学学术动态、儒学专家及儒学研究。 国际儒学研究 - 学术期刊,包括各辑目录。 郭沂文集 - 郭沂博士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儒学和孔子研究的思想文集。 侯军文集 - 侯军博士关于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蒋庆个人主页 - 蒋庆先生关于儒家文化的思想评论的网站。 蒋庆文集 - 蒋庆先生关于儒学尤其是阳明学派思想研究的思想文集。 鞠曦文集 - 鞠曦先生关于儒学特别是周易学研究的思想文论。 孔夫子旧书网 - 提供旧书自由交易平台。 孔夫子与儒家思想 - 包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 孔子 - 介绍孔子其人与《论语》。 孔子 - 关于儒学,孔子相关文章,读《论语》,孔子相关文献的网站。 孔子传记资料 - 天主教百科全书的词条内容。 孔子论语 - 孔子论语章节英文定义及字源解释。 孔子研究专题 - 关于孔子研究专题的网站。 孔子在线 - 整合人大的人文学科力量,对孔子、儒家和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孔孟圣道 - 提供孔子语录。 孔孟之道 - 包括历史、信仰、实践、儒家学派、经典、参考等内容。 孔氏宗亲网儒学论坛 - 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承和发扬。 孔氏南宗家庙 - 包括儒学精粹、儒商文化、南孔研究、南孔文物和南宗礼品等。 孔学出版社多种语言网页 - 孔子传略和图片库、论语全文和金句、礼记礼运大同篇节录及儒家思想发展史。 宗圣曾子 - 介绍宗圣曾子的生平、先世、故里、著作、研究等。 洙泗书院 - 洙泗之畔,儒学故乡,新儒家学子的声音。 梁涛文集 - 梁涛博士关于儒学思想研究的思想文集。 木铎网 - 个人学术站点,提供儒学研究资讯,高校两课教学,佛教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等。 蒙培元文集 - 蒙培元教授关于儒学的思想评论的网站。 李广良文集 - 李广良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孟子(blcu) - 含《孟子》部分内容。 孟子(ccnt) - 含孟子的生平介绍及着作。 孟子(myetang) - 含孟子的着作赏析。 孟子(约前372-前289) - 介绍孟子生平、学说、思想和历史地位。 孟子(shulu) - 包含《孟子》在线阅读。 孟子(sngs) - 含孟子的生平简介、学说及名言。 孟子集注(shuku) - 《孟子集注》在线阅读。 孟子选集 - 中国文化研究的内容。 潜流 - 关于儒学的现代化研究。 瓯江文化网 - 《瓯江论坛》第一篇文章由本市儒学研究者鲍一民先生提供。 思孟学派研究 - 一个关于思孟学派研究的网站。 儒藏 - 关于儒家文化的研究的一个网站。 儒家百科全书网 - 包含儒学通论、儒学渊源、先秦至近现代儒学及儒学研究、名人名言等内容 世界朱子网 - 关于中国哲学家朱熹的大型网站。学术论文、社区论坛等等。 儒学新教化论坛 - 关于儒学,孔子文化学研究的论坛。 人道网 - 析音汉字编码,论语,周易在线求卦,金庸全集,琼瑶文集。 三人行 - 介绍着作,论语,中庸,孔子家语及三人行论坛。 三元国际易经屋 - 从事《易经》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内。 唐学网 - 关于研究著名儒学,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学术网站。 朱熹理学 - 包括朱熹的著作和生平资料。 中国孔子 - 儒家文化,古典音乐,名家访谈,网上祭孔,文化新闻,视频专栏。 中国孔子研究院网 - 孔子及儒学的研究平台,拥有大量的儒学资料,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联系密切。 中国儒网 - 一个介绍儒家儒学的网站。 中国儒学文化 - 包括儒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以及学派等。 中国儒学网 - 一个研究儒家儒学的网站,内容相当丰富。 中和书院 - 新儒化运动-----重建者的诗篇。 中华儒家文化 -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 中华儒商网 - 创建信用社会,造就一代儒商”个为儒商而建立的网上家园。有深刻的儒家思想。 中庸(ccnt) - 含《中庸》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荀子 - 先秦最后的儒者 - 含荀子的生平介绍及着作《荀子》在线赏析。 荀子(ccnt) - 含荀子的着作赏析。 孝经(ccnt) - 含《孝经》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新儒网 - 介绍新时代的东方儒学思想。 孔子论坛 - 新儒学类讨论型网站,以文会友,倡导国学文化,抛弃门派之规框,游心于典册。 NETOR网同纪念 - 在线孔庙 关于孔子的身世,孔子门生,孔学研究,孔子名言等。

应该不是。截至2022年4月1日,网上并无关于国际儒学是c刊的消息。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出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为CSSCI。说法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说法二: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说法三: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创刊于2016年,是由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省级期刊(半年刊)。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