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教育改革的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教育改革的文献

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从体制入手,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部署。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战略性转变。

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献

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从体制入手,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部署。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战略性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句: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这个句子缺少主语。修饰长句的成分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丢失句子成分。修改: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毕业的高校学生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轻院狼群 弱弱的说一句 这个贴水了赶紧找论文 兄弟们别耽误时间了

谢谢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文献综述

这个怎么给你讲解,网上格式一大堆的,真不会写的话我可以帮你全程写。

目前农村的“普九”刚刚满足基本生存、基本运转的需要,是一种非常低的水平和非常脆弱的状况,还有大量教育负债尚未偿还,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流失十分严重。例如,据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2003年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个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所有样本县初中辍学率都大大超过了3%的“普九”要求,最高的竟然达到54%,平均辍学率约为43%。  二、未完成的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标志着中国教育走出“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恢复整顿并重新得到发展。值得认识的是1979年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界却是一场“未完成的拨乱反正”。1979年前后,教育界在解放思想、摆脱“左”的思想禁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政治、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相比,应当说是很不深入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在教育界没有得到深入开展。1983年5月,胡乔木在与何东昌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六中全会决议,对教育方针没有专门研究过,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不能以六中全会的提法为界限,在这个圈圈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以说,我们仅仅在“要不要教育”的问题上恢复了常识,而对于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却未能产生新的思维,当时对教育的恢复重建,基本上是重新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简单做法,错失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作为比较,经济领域明确否定了回到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路,开辟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航道。直至今日,我国的教育体制、指导思想仍遗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的明显影响。这是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三、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体制性短缺”  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垄断造成的“体制性短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2%-3%,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反差(见表24-3)。中国成为世界上政府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1993年提出在2000年达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4%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预计将在2010年实现。  面对社会旺盛的教育需求,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妨碍了海内外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2002年,我国全部教育经费中只有

从1996年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迄今已有十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截止到2008年2月份已有10个省市区参与实验。2004年秋季,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4年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四个省市区将在2007年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其方案由各省市区制定,并于2006年上半年报教育部审批通过;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也于2006年10月上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从2007年起,高中课程改革将由过去的省市区申报进入调整为国家规划进入,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开始以来的十年里,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首先是激动、兴奋,新课程给人以刺激;其次是困惑、苦恼,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焦躁不安;三是论争、反思,寻找理论和事实依据,理清思路;四是理性行动,主动地、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

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人口的素质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实现农业观代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村的教育与城镇的教育相比较,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孩子成长的需要。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想方没法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由于条件落后,设施的配置水平不够,教师队伍在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跟不上教育观念的改变,生源有限,教育投入的相对较少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资源限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农村教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单一,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小学初中,女老师偏多,老教师偏多,中师学历的教师偏多,语文数学等正课老师偏多,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偏少每到有检查的领导来听课,好多教师无所适从,要么停止讲课,让学生自习,要么改变教学方式,抽查学生作业。关于性别结构中小学女教师偏多本不是坏事,但由于中小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很容易导致男生女孩气,女生受娇宠,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日后性别角色认同障碍,这个现象泛化将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年龄结构老教师偏多也是弊大于利好处就是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新手教师责任心强,有耐心,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老教师很难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比如现在班班多媒体,条件好一些的,电子白板进课堂对于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许多已经职业倦怠的老教师而言,根本不愿意去学这些新玩意,有时候即使愿意,他们也力不从心了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与运用,年轻教师往往表现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热情中小学不同于大学,中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图文并茂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因此多媒体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大学需要大师,中小学可能更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教师,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关于学历结构毫不讳言,本科毕业的师范生往往会比中师毕业生知识结构多元,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一点无庸置疑。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以及中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会是一个很好的基奠。关于学科结构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主科老师兼职,这些课时经常被灵活占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艺术语言能力是很大的障碍好在最近两年来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硕士的加入为之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很多特岗教师相当不稳定。二、学生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的子女都享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当我们放眼四周时,我们惊诧地发现,不知何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变得暮气沉沉,与其说学生有问题,不如说学习观念有问题。陶行知说,好教育培养出好人笔者认为,活教育培养出活人传统教育学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在中国已经是深入人心中国的学生耳濡目染,在还未入学就习得了学生的本分:老师说的就是圣旨,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太活跃就是多动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小学生有点死气沉沉。十几年前课后爬树打枣捉鱼的孩子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推着拉杆书包上下学眼镜后面看人穿得干干净净目光呆滞夜以继日写作业赶场去上培训班的中小学生上学路上能听见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我很喜欢观察学生,我希望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天真烂漫的表情,但是即使这些,也成了奢求。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农村最重要的不是缺钱,而是缺人,人才短缺鉴于很大一部分老教师在岗贡献小,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应该对老教师做好保障工作,安排老教师换岗或提前退休,让出编制,每年公开招聘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招聘要特别注意性别比例学科比例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把外培内训工作落到实处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看成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常带他们出去看看,常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这对中小学生基础教育而言,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给学生一方乐土,中小学生会表现出我们意料不到的想象力;给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基础教育也会表现出其他社会子系统无法企及的生机和活力。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入口把关要更加从严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应该十分珍惜难得的进人机会,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为此,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垂直管理力度,将教师人事权适当上收,并加强对下级教育人事的指导控制,特别是教师格证制度的实施。教师出口要更加顺畅教师队伍内部应建立淘汰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中好的要留得住,差的要出得去同时,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内退等方式,将部分老龄教师和学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乡村优秀教师都往城镇学校挤县城范围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城镇学校即使严重超编宁愿安排部分教师搞点行管,干点杂事,也不到乡村学校去。二、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基础教育的以县为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给各地小学引进教师提供政策依据优秀毕业生大都会提出除了标准工资外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问题,而学校本身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学校有钱,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找不到政策依据,也不敢答应他们的条件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指导性政策,以为各地提供参考。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创设一系列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等二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作为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一,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 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学校。第三,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五、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有条件的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关于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总结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整体发展。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子女教育上所处的位置,农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也要认真调查该地方的家庭教育现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办好学校,尽力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更希望农村家庭教育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除搞好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外,还要让农村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错误教育思想,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教育也才可以全面推进。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

您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