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神经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子

神经科学方向的期刊推荐Neuromodulation,美国神经学期刊Neuromodulation (ISSN: 1094-7159)创刊于1998年,是国际神经调节学会(INS)的官方杂志,由美国佛罗里达州Marcus神经科学研究所的 Robert M Levy创编,俄克拉何马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健康科学中心的Robert D Foreman为实际主编,著名出版商Wiley发布,研究领域有两大方向:为Research & Experimental Medicine 和 Neurosciences & Neurology,目前在同领域中分别排名52/138位和45/204,分别位于JCR Q2和Q1,中科院3区,2019年影响因子 1)影响因子:2015-2019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409、614、774、663、029,可以看到,Neuromodulation的影响因子前几年表现并不是很好,维持在2分多的样子,但始终有一个上涨的劲头,虽然2018年影响因子略有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它整体上涨的趋势,今年更是跨过3分,直接4分+。 2)自引率:我们计算了下Neuromodulation在近几年的自引率,2019年68%,这个比例有点高,但远低于警戒线,还是比较安全的,作为一本专业领域的期刊,这个比例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后面要加强自我控制。 3)审稿周期:我们从官网上给出的时间可以看到,从提交到作出第一个决定只需要30天,这个速度还是可以的。 4)版面费:该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的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可以选择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免版面费!回答参考资料

6月30日,2020 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发布,Frontiers 共有 44 本期刊获得最新的期刊影响因子,另据 Dimension 数据显示,Frontiers 已成为文章被引次数排名全球第三的出版商。除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 获得首个影响因子外,绝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涨幅超过 30%,Frontiers in Nutrition 涨幅更是高达 95%;Frontiers in Chemistry 以 41% 的增幅达到了 221。此外,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journal series 作为神经科学领域被引次数最高的系列期刊,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Frontiers in Immunology,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等期刊均稳健增长,在各自领域内被引量排名第一。

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Scientific Reports近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525,非自引影响因子为799。2017-2018年最新影响因子为011。近三年总体徘徊在4分左右。2019年的影响因子据实时估算应该维持在4分以上。Scientific Reports已经出版了来自180个国家或地区的投稿。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发展前景Scientific Reports创立于 2011年,创刊之初,年度发文量205篇,与大多数英文SCI收录期刊的年度发量差别不是很大。在此后的几年,该刊迅速发力。到2017年,Scientific Reports 年度发文量超过25000篇,成为目前为止发文量最多的一个年份(随后两年略微降低)。Scientific Reports 已经出版了来自180个国家或地区的投稿。截止2019年年底,来自中国作者的文章数量2900余篇,占该刊总发文量20000余篇的%。作为Nature旗下期刊,该刊目前由Nature-Springer出版集团在线OA出版发行。Scientific Reports主要刊载有关自然科学和临床科学的原创性研究结果,内容覆盖Physical scienc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iological sciences,Health sciences等诸多领域。主要栏目为论著。综述、病例报道、通信类文章等不在考虑之列。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在技术上可靠的、各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感兴趣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其相关内容的访问不受任何限制。其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工作迅速得到同行评审并最终发表。由于有一个外部编委会的支持和一个简化了的审稿体系,所以所有论文都会迅速地、公正地得到同行评审,以确保它们在技术上是可靠的。Scientific Reports对研究的伦理要求很高,投稿时需在文中阐明相关伦理声明。此外,Scientific Reports对研究中数据的可利用性也有要求,比如需要上传论文原始数据、原始的Western blotting图作为附加文件(Supplementary file,且为PDF格式文件)等。Scientific Reports的主要审稿要求是“Scientifically valid and technically sound(科学有效和技术上可靠)”。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

在1998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s)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JCR是一个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JCR是世界上评估期刊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工具,因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个专业的期刊的引用数据,JCR光盘版有许多很好的界面,显示了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告诉人们,那些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那些是最常用的期刊,那些是最热门的期刊。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意义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膜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AFM , 影响因子38 Advanced Materials , AM , 影响因子96

国际上权威杂志及其影响因子排名(仅列前十):1、杂志名称: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译:自然评论材料;影响因子:4492、杂志名称:Nature Energy;译:自然能源;影响因子:543、杂志名称:NATURE MATERIALS;译:自然材料;影响因子:8874、杂志名称:Nature Nanotechnology;译:自然纳米技术;影响因子:4075、杂志名称:ADVANCED MATERIALS;译:新材料;影响因子:8096、杂志名称: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译:先进能源材料;影响因子:8847、杂志名称:Materials Today;译:今日材料;影响因子:3728、杂志名称: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译:材料科学进展;影响因子:7259、杂志名称: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译:材料科学与工程 -报告;影响因子:2510、杂志名称: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译:国际材料评审;影响因子:086AFM全称为:Atomic Force MicroscopeAM全称为:Advanced Materials扩展资料:AFM的分类:AFM可分为以下几类:(1) 接触式﹕利用探针和待测物表面之原子力交互作用(一定要接触),此作用力(原子间的排斥力)很小,但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因此过大的作用力仍会损坏样品,不过较大的作用力可得较佳分辨率,所以选择较适当的作用力便十分的重要。(2) 非接触式﹕为了解决接触式之AFM 可能破坏样品的缺点,便有非接触式之AFM 被发展出来,这是利用原子间的长距离吸引力来运作,由于探针和样品没有接触,因此样品没有被破坏的问题,不过此力对距离的变化非常小,所以必须使用调变技术来增加讯号对噪声比。(3) 轻敲式﹕将非接触式AFM 改良,将探针和样品表面距离拉近,增大振福,使探针再振荡至波谷时接触样品由于样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的振幅改变,再利用接触式的回馈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FM

软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软科学》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自1987年创刊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1999年,本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加入科技部西南科技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入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被认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2005年,加入中文电子服务(CEPS)数据库。2011年,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为突出刊物的指导性、理论性、超前性等特点,本刊开辟了科技与经济、战略与对策、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区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理论探讨等栏目,着重反映系统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有关学科应用和软科学研究成果,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热忱欢迎各界人士踊跃赐稿。《软科学》为月刊(CN 51—1268/G3、ISSN 1001—8409),邮发代号:62-61,16开,144页/期,每月28日出版,适合各级各类决策者、管理人员、企业技术负责人、软科学研究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2013年定价15.00元/期,全年180.00元,读者可直接到邮局或汇款到《软科学》编辑部订阅。

管理科学理论探讨战略与对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西部大开发论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中国经济与世贸组织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 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1992、1996、2000年连续三次被国内有关信息权威机构鉴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1998、1999、2004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编:赵毅峰ISSN:1001-8409CN:51-1268/G3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5楼邮政编码:610041 一、所投稿件须符合本刊范畴,立论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规范,文字简炼,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及时,能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二、本刊只受理在线投稿,请作者登陆《软科学》采编平台进行注册投稿,勿需邮寄打印稿。自投稿之日起5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稿件可另行处理。三、稿件务请认真校对,尽量避免各类打印错误,并用Word文档按规定格式排版。文章字数在10000字以内为宜。四、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以便编辑部及时通知相关事宜和寄送样刊。五、本刊声明  1、严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否则作者自负其责。  2、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本刊有权进行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声明。

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由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创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的缺陷:1、引文统计年限范围。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实质上是表示该刊前二年所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平均被引次数。由于统计的只限于论文在发表后1-2年内的被引次数,因而相当一部分论文的引证高峰期并没有反映到影响因子中。2、统计论文类型。ISI在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取值也存在很多问题,即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中,引证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刊物中所有论文被引证的总次数,而刊载论文数(分母)则只统计论文(Articles)、简讯(Notes)和评述(Reviews)类栏目的文章数。3、期刊大小。 详细的统计比较表明,以2年期的论文和引证计算的影响因子随相应期刊所发表论文数的多少呈现出较大的波动。统计比较发现,小期刊(年发表论文数少于35)影响因子在相邻年间的波动超过40%,对于年发表论文数超过150的期刊来说,其影响因子也有15%左右的波动。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意义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