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期刊数据库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期刊数据库官网入口

西南林学院 3分(内容丰富) 编辑词条 摘要  西南林学院地处有着“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校址位于美丽春城昆明市,占地面积18公顷,与“世界园艺博览园”毗邻。学校发端于1939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系。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云南林学院”,直属原林业部管理。1980年开始招生,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1991年,由距昆明市40余公里外的安宁楸木园村迁至现址。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结构及布局调整中,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 以地方管理为主。经过26年的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教学型高等学校,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院校。  学校现设有资源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园林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13个教学单位。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123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9人,本科生10449人,成人本科脱产在籍学生1058人。还有来自越南、老挝及美国的留学生。  学校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农学、工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或重点建设专业11个,其中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现有本科普通专业45个,其中3个主要学科普通本科专业共覆盖一级学科1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943人,其中专任教师635人,兼任教师15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564人,占总数2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4人,占总数9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4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教师1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一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博士生导师11人。有2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徐永椿教授由于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中国林业最高奖——梁希奖;杨元昌教授以其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荷兰王国颁发的“金方舟奖”,被誉为“亚洲野生动物保护神”;杨宇明教授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美国菲尔德博物馆颁发的2004年度Parker/Gentry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成为世界第九、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拥有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竹类研究、森林保护、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昆虫、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室的建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0余万份馆藏。其中植物标本的种类、数量、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植物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2004年,建成了设施先进、建筑面积达5984m2,集教学、科研及标本收藏为一体的标本馆。主编的《云南森林》、《云南树木图志》,《云南森林病害》、《云南瓢虫志》等多部专著,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九五”、“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1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90项。在研项目150项,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537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万元;适用图书27万册;拥有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超星电子图书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教务管理、学生选课、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共有教学实践基地65个,其中实习林场4个,实习工厂10个;并建成了拥有馆藏标本40余万份、设施先进、类型齐全、独具特色的综合标本馆,其中植物标本的种类、数量、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植物标本分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  学校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高校建立校际关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有200多人出国留学、讲学、考察及进行合作研究,聘请外教、外籍专家300多人。  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近三年内,我校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65%以上,平均为54%。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为良好,“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森林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创业型人才”确定为办学特色;近两届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 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艰苦努力和发展积淀,学校拥有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竹类研究、森林保护、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昆虫、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学校近5年科研合同经费达15783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工程咨询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11个,其中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1个。  26年来,“西林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几年来,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林”的志向。从1993年起, 学校6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14部委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88年以来,我校一直保持着“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又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并先后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优秀教务管理单位”、“云南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继往开来,“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力争建成西南林业大学和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综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陈宝昆 院长:刘惠民编辑摘要

可以。一般的大学都付费买了检索系统的权限。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 发表论文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文章被检索的要求,论文检索是什么意思?论文检索对于晋升职称来说尤为重要,论文检索就是作者所发表的文章被学术检索系统检索收录的意思,如今不论是什么用途的文章,很可能都会要求文章见刊且被系统检索,才算是有效的发表,这一点在职称评审中尤为明显,文章仅仅见刊远远不够,还要被相应的检索系统检索才行,这是比较容易出差错的环节,有的作者就容易忽略这个问题最终导致文章发表无效,耽误了最终的晋升,因此要引起注意。以知网为例,第一步打开知网,直接进入期刊检索页面,在检索词那一栏输入 杂志名 ,点击“检索”,在杂志的封面上点击一下,就进入到了检索文章的界面。在这里就先看看杂志是否已经更新到了你所发表的那一期,若已经更新到了,就在当前页面的检索性里面可任意选,文章题目或者是作者那一项。只要将检索项与后面的检索词相对应住就行,再点击后面的检索就可以了,找到自己的文章以及对应的作者,只需在文章题目上点击一下,就出来正规的检索页了。  检索页面是需要作者打印下来的,将作为申报材料与其他材料装订成册进行提交,这是文章成功发表的主要标准,切记不可忽略,分别不同的文章可能需要不同的检索系统检索,例如普通论文国内知网、维普检索,而论文检索则是检索系统,以上就是关于论文检索含义的介绍,如果作者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职称驿站在线编辑。

西南林业大学的介绍如下:西南林业大学是一本。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以林学学科为主,生态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林业本科高校。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以林学学科为主,生态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林业本科高校,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6年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学校的前身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

西南林业大学可以论文检索的,因为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论文检索的接口。

西南林业大学期刊数据库查询入口

登陆到教务处网→点击学生服务→选择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输入用户名&密码→信息查询→成绩查询,最后输入相应学期及学科种类,点击学期成绩即可~~~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JnTue0qIReiCTVb0g 提取码: bjpu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陕西林业科技期刊数据库官网入口

为了搞清楚不同条件下采集的花斑皮蠹各虫态对熏蒸剂磷化铝的敏感性,采用密闭容器熏蒸法对其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虫、4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和卵的LD(50),A组分别是95、39、14、43和09 g/m3;B组分别是94、13、25、13和25 g/m3。各虫态对磷化铝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成虫、4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卵,连续使用磷化铝熏蒸防治花斑皮蠹,其耐药性明显提高。 【分 类】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 鞘翅目害虫 【关键词】 花斑皮蠹 熏蒸剂 敏感性 【出 处】 《陕西林业科技》2007年 第4期 116-118页 共4页 【收 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目前主流的主要是这五大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知识工程,数据多,实用性不好万方数据:数据比较丰富,入口比较深不好查中国学术期刊网:成立时间比较久2007年,目前刚改版,数据还不是很丰富维普:数据多,网站成旧速度慢龙源期刊网:数据多但有很多非法杂志根据杂志收录的网站不同进行查询,很多杂志都和这些网站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所以可以在其中一个网站能够查询就可以。

河南林业科技期刊数据库官网入口

信阳农林学院院校代码是1132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学院简介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信阳,是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成员。截至2021年7月,学校校园占地1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截至2021年7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置有39个本科专业。历史沿革学校肇始于1910年创建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1951年更名为汝南农林中等技术学校,1958年更名为信阳农业专科学校,1984年更名为豫南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信阳林业学校并入,2013年建立信阳农林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9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2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10余人。有中国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十佳双创典型导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管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教学建设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中国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农林实习场1个;省级及以上特色优势专业1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本科);拥有中国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河南省精品课程7门,河南省精品资源课程2门,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合作交流截至2018年3月,学校获批建立中国国家级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5个、省级培育机构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6个;市校联合建有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信阳农民大学,学校联合10余家政府机构与100余家企业组建有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政、产、学、研深化合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依托河南省博士服务团、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及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驻村第一书记等为载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每年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千余场次。学术研究截至2019年10月,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建立河南省豫南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和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和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星创天地。截至2018年3月,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80余项,获中国国家专利300余项。截至2019年10月,学院面向信阳及周边地区粮食、林果、水产、茶叶、畜禽、花卉、食品加工、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80余项,获国家专利400余项。文化传统学校校徽以繁体“农”字为原形,借用古代青铜器铭文的形式感变形为“鼎”字形状矗立在水纹之上,上下为中英文校名,底色为茶绿色,寓意以农为特色和蓬勃向上发展。校旗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色彩按照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搭配应用。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20万余册,报刊合订本1131种16463册,中外文期刊1000多种;拥有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校师生通过校园网可以检索、利用的中文电子图书35万册,中文电子期刊共计2万种;另有各类光盘资料311种。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茶学、林学、水产养殖学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植物保护、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茶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等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及驻新郑各单位:  为做好2014年度全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根据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年度全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安排有关问题的通知》(郑人社职称〔2014〕6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称评审工作总体安排  按照全省职称工作统一部署,2014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从9月份开始至12月15日前结束,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从10月份开始至12月31日前结束。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审核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审核工作,按照《河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豫人社〔2010〕152号)、《河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办法》(豫人社职称〔2011〕20号)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事业单位现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未达到控制标准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分别按每年2%、3%左右的增幅逐年逐步到位;超过控制标准10个百分点以内的,按照“退二进一”进行审核;超过控制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15个百分点以内的,按照“退三进一”进行审核;超过控制标准15个百分点以上的,原则上当年不再审核申报职数。各事业单位要认真填写《事业单位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情况备案表》《事业单位职称申报人员排序表》(表格从郑州职称网资料下载里下载),于9月15日前报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科备案。不按要求备案的不进行资格审查,不接受评审材料。各单位在报批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之前,要严格按照“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的推荐制度开展推荐申报工作。  三、学历认证问题  所有申报职称人员,均须提供学历认证资料。各单位、各部门要对申报人员提供的学历认证资料进行认真查询,严防学历造假,审查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学历认证方式请登陆“郑州职称网”查看《关于郑州市申报职称人员学历认证的有关说明》。  四、论文检索问题  论文检索可通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等国内主流数据库网站上进行检索,也可以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出版单位的网站上进行检索并打印检索页。合法期刊出版单位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首页“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进行检索。  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96号)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政策规定精神,从2013年起,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今年申报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时须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六、任职年限的计算  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其任职年限计算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其任职年限的计算截止到当年9月30日。比如,有聘任要求的系列(专业),今年申报高级职务人员其任职年限要求5年以上的,应在2009年6月30日前取得低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于2009年9月30日前聘任。申报中级职务人员其任职年限要求4年以上的,应在2010年6月30日前取得低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于2010年12月31日前聘任。任职年限要求不同的以此类推。   七、有关政策调整  (一)关于转换系列或专业申报问题  1.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同级转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包括系列变动和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变动),须在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1年以上,经单位考核合格,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并取得现岗位工作业绩,可申报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同级转评,取得与现工作岗位一致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结合的系列需职务聘任后方可同级转评。  2.转岗后晋升。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同级转评满1年后,且转岗前后任职年限连续计算达到相应要求,方可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成果须为转岗后与从事专业一致或相近的业绩成果,转岗前的业绩成果可适当参考。  高校、中专、技校、党校教师内部同属文科类或理工科类的专业不需转评可直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文、理工科之间转换岗位和医学、外语、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需同级转评满1年后方可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小学教师不同专业转评、晋升按有关政策执行。  (二)关于研究生上学期间任职年限计算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全日制研究生上学期间不能计算为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晋升的任职年限。  (三)关于高级经济师的评审问题  今年高级经济师不再实行考评结合,可直接申报参与评审,评审条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评审条件可登陆“河南职称网”查看(豫人职〔2014〕10号文件),原评审条件(豫人职〔2008〕23号)废止。  八、报送各系列中、高级评委会的材料  (一)呈报单位报送材料的目录(清单)一式2份(主要内容为:单位名称、评审材料总数、分专业材料数、破格人数等)。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开展“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情况报告1份。  (三)个人和用人单位签字、盖章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郑州职称网资料下载里下载)一式2份,1份附在申报材料里,1份呈报单位留存。  (四)《河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一式3份,中级一式2份。《评审表》第1页“相片”栏内粘贴本人近期免冠1寸照片,并在“单位人事部门电话”栏内详细填写单位及个人联系电话。  (五)经单位审核、使用《河南省职称工作信息系统》规范录入、打印的《评审简表》(高级35份,参加答辩人员45份;工程、中专、中小学系列中级30份,其它系列中级22份,参加答辩人员35份)以及同内容的txt格式申报信息的电子文本。  1.在录入《评审简表》个人信息时,“申报专业”应从信息系统提供的专业中选择,“现从事专业”可结合申报人实际工作手工录入申报专业相关的子专业,比如“申报专业”选择“地质”,“现从事专业”可手工录入“地质勘探”。  2.《评审简表》中的“学历”一栏中须明确填写“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详情”部分应填写毕业院校及所学专业(未详细填写的不予受理)。  3.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前有转评经历的,须在《评审简表》中“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一栏中注明转评前的系列、级别、职务、聘任时间,未如实填写的,评委会不认可其转评经历。  4.申报人员对兼任行政职务情况应如实填写,故意隐瞒行政兼职情况的,视为弄虚作假。  5.《评审简表》工作简历一栏应如实、连续填写个人工作经历,包括借调、离职进修、支教等。  《评审简表》业绩成果中的各类表彰奖励项目须注明相应表彰文件的文号(未注明表彰文号的业绩成果不予认可)。  (六)参加答辩的人员个人业务自传一式10份。  (七)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原件、复印件各1份(申报中级不需要复印件)和新版《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经同级人社部门审验合格)。  (八)第一学历证书及符合申报要求的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各1份(申报中级不需要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原件、复印件各1份或在有效期内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1份(有效期须延长到12月31日)。属于补发、换发的毕业证须同时提交学籍档案;毕业证丢失的,应由单位出具查档证明并提交人事档案。  (九)任现职以来(高级任职年限超过5年的,为近5年;中级任职年限超过4年的,为近4年)年度考核登记表原件或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复印件。非国有单位未进行年度考核的,由所在单位提供书面证明。  (十)外语(含古汉语)考试成绩通知书、外语考试合格证、免试审批表原件、符合外语免试条件且不需办理免试审批手续的相关证件原件或经审核后的复印件(无外语要求的系列除外)。  (十一)任现职以来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成果鉴定证书及经济、社会效益等主要业绩材料原件、复印件各1份(申报中级不需要复印件)。  (十二)任现职以来正式发表、出版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原件和检索页。申报系列有论文鉴定要求的,申报人须指定论文鉴定篇目,其中,申报中级、副高级职务的鉴定1篇,申报正高级职务和破格申报人员鉴定2篇。  (十三)申报系列评审条件中所要求的其它材料、证明,以及其它代表申报人学术、技术水平的材料原件。  (十四)下列有关人员另须提交的材料:   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提交证明其原公务员身份和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任职通知原件。   非公有单位的人员,提交证明本单位性质的有效文(证)件和确认本人为该单位员工的有效证明原件。  (十五) 申报人所有业绩材料经展示后须加盖单位公章(证书、证件等在复印件上加章)。参评业绩材料(包括论文、著作、成果、奖励等)的计算截止时间为评委会截止接收材料的时间,之后取得的业绩在本年度评审时无效。各评委会承办部门接受材料原件的,不再提交复印件。  (十六)中、高级申报材料报送要求(中小学系列除外)  1.申报人的申报材料应按类分装:《评审表》、《评审简表》、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外语成绩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继续教育证书、年度考核表等材料原件集中装袋;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成果鉴定证书、社会效益等业绩证明材料原件集中装袋;论文、论著及相关材料集中装袋(在封面、扉页和内容的第一页申报人姓名处加盖单位公章)。并在各材料袋封面张贴清单。  2.所有高级申报材料统一使用手提袋报送,一人一袋,并在手提袋上依次注明:工作单位、姓名、申报系列、申报专业、申报职务、联系电话。   九、有关要求  (一)各单位要抓紧时间部署本年度职称工作。根据本通知妥善安排本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申报推荐、资格审查和材料报送工作。未按规定时间申报的,逾期不再受理。(二)严格审核资格条件。各单位要重点审核个人申报信息及相关证件的真实性、准确性。特别是评审材料的齐全规范、真实有效情况,《评审表》和《评审简表》等各栏目内容填写与原件的一致性,是否需要答辩等,并对学历认证报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以及论文、著作检索页进行网上复核。(三)人事档案存放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经办机构的,可通过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军转干部管理服务经办机构申报。(四)完善诚信承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职称时须做出诚信承诺,确保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和各类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并在《评审表》相关栏目内填写:“本人承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和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对因提供有关信息、证件不实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并按有关规定接受相关处罚”,同时在《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上签字。各单位对申报人提供的个人信息、申报材料和各类证书原件要进行认真审核,并在《评审表》推荐意见栏目内填写:“承诺推荐的申报人员个人信息和所有材料真实有效,同意上报”,由单位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在《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签字、盖章。通过申报人和用人单位双重承诺,增强诚信意识,维护职称工作声誉。  (五)规范申报推荐程序。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豫人职〔1997〕11号)规定的“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开展申报、推荐工作,切实做到职称政策、空岗情况、申报人业绩条件、推荐办法、推荐结果五公开。要成立相应考核推荐领导小组,依据申报人员的人事档案、专业技术档案、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业绩成果、日常考核和实际贡献等,对申报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在民主测评和专家评议组评议的基础上确定人选,单位集中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由所在单位逐级推荐上报。对群众有异议的材料要进行认真复核,增强申报材料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专业技术人员、纪检监察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 (六)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严肃职称工作纪律的通知》(豫人〔2002〕30号)、《河南省职称评聘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豫人社职称〔2013〕18号)等有关规定,在职称申报、推荐、审核、评审、聘任等环节中实行“谁审核,谁签名,谁负责”的办法,对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的人员,对存在审核把关不严、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公示、超范围评审、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违反职称政策规定行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要逐级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职称工作制度,严格职称工作程序,严肃职称工作纪律,精心组织推荐和评审工作。要广泛宣传职称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要认真受理、答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咨询,对能够直接答复的要及时答复,不得借故推诿搪塞;对没有政策规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汇总,报上级职改办研究后答复。  (八)单位和个人可到“河南职称网”()或“郑州职称网”()免费下载《河南省职称工作信息系统》个人版软件进行录入、打印《评审简表》。所有省、市有关职称文件和申报评审条件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业务考试报名表、免试表等均可到“郑州职称网”查阅或下载。  (九)卫生系列、计划生育专业高级申报材料报送的具体要求,请按照《关于2014年度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专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豫职改办〔2014〕39号)文件执行。中小学申报材料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十)本通知未提及的有关职称政策,继续按照我省现行政策执行。资格审查和报送材料中有什么具体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市人社局职称科联系,咨询电话:附件:1、各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查时间安排表2、各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查时间安排表3、考评结合系列(专业)高级业务考试安排 新郑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二0一四年九月九日 附件1新郑市2014年度各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查时间安排表系列名称 报送材料时间中专 8--15党校 8--15体育 8--15档案 8--15图书、文博 8—15农业 10--20艺术(群文) 8--15新闻 8—15工程 8--20机械工程 8--15电气工程 8--15附件2新郑市2014年度各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查时间安排表系列名称 报送材料时间中专 10--25党校、档案 10--25体育 10-20经济、统计 10--25图书、文博、艺术(群文) 10--15卫生 20--25计划生育 15--25新闻 20--20(建设、交通、林业、播音广电工程) 8--20(机械、电气)工程 25-10工程、教授级高工 15--10会计 20--10附件3 考评结合系列(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业务考试安排 一、时间安排(一)卫生系列网上报名时间:8月21日—9月4日登陆中国卫生人才网网上确认和资格审核时间:9月1日—9月9日考试时间:10月18日—10月19日(二)计划生育专业报名时间:9月1日—9月9日考试时间:10月18日—10月19日(三)农业系列报名时间:10月8日—10月10日考试时间:10月26日(四)会计系列报名时间:(已结束)考试时间:10月26日(五)统计系列报名时间:(已结束)考试时间:10月19日(六)审计系列报名时间:(已结束)考试时间:10月19日(七)建设工程专业网上报名时间:8月8日—9月8日登陆河南省建设人才教育信息网:现场确认时间和地点:9月10日—9月12日,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6号(郑州丹尼斯3天地与4天地之间),五行嘉园D座南2单元22层2201号房间。考试时间: 9月27日(八)交通工程专业报名时间:9月4日—9月18日考试时间:10月12日二、有关要求(一)卫生、计划生育、农业、会计、统计、审计、建设工程、交通工程等系列(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实行业务考试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业务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二)参加业务考试的人员,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科资格审查后,到相关系列高评会承办部门报名。个人报名时需提交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正式居民身份证、外语考试成绩通知书(外语考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原件,《河南省系列(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务考试报名表》1份,近期1寸免冠正面彩色照片2张。参加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业务考试的人员,不需提交聘任证书和外语考试情况。(三)申报人持准考证和正式居民身份证参加业务考试。(四)业务考试报名有关表格可登录“河南职称网”(、),从“资料下载”栏目中下载。

求疑问。。。植物保护是对植物不正常状态寻找原因以及拿出具体解决方案 比如植物发生病害 确定是什么病害 然后采用什么方法防治 再比如植物发生虫害 确定是什么虫引起的 然后采用什么方法防治 植物保护主修科目有植物病理学 昆虫学 植物化学保护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目录专业介绍主干课程相近专业开设院校期刊简介基本信息栏目设置收录情况编委会专业介绍主干课程相近专业开设院校期刊简介基本信息栏目设置收录情况编委会展开 编辑本段专业介绍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 专业介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编辑本段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其他课程:植物检疫、农业螨学、杂草识别、农业病原细菌、病毒学、生物统计学、作物学、普通遗传学、农业气象学、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统计学、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植物学、动物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普通昆虫学实习、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农业昆虫学实习、植物化学保护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编辑本段相近专业 农学 园艺 茶学 草业科学 烟草 植物科学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 应用生物科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编辑本段开设院校 华南农业大学 长江大学(原湖北农学院) 天津农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吉林大学 西南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广西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塔里木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海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宁夏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塔里木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莱阳农学院 聊城大学 西南林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编辑本段期刊简介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植保专业科技期刊。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本刊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已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刊名。本刊宗旨是促进我国植保科技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面向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基础理论和业务水平。 1980年本刊开始兼营广告,以提供科技信息、指导消费为己任,各层次读者很多是产品的直接用户,刊出效果极佳,许多农药及农业器械在本刊登广告后使产品很快打开销路。本刊热忱欢迎贵公司在《植物保护》刊登广告,宣传您的新产品,提升和拓展您的企业形象。(广告价格和版位可具体商议,本刊将全力提供优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 编:吴孔明 地 址: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9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9-154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82/S 邮发代号:2-483 单 价:00 定 价:00编辑本段栏目设置 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技术与应用;不定期栏目:实验技术、国外植保、基础知识、有害生物动态、专家视角、争鸣;另外还有科技信息、产品介绍、企业动态、学会活动、书讯、会讯小栏目。 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农林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各级植检工作者、农药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园林、园艺工作者。 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 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 全国农业科技优秀期刊奖 北京市全优期刊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编辑本段收录情况 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库收录。目前已纳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500名精品数据库。 本刊主要刊登有关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及鼠害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始研究性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国外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编辑本段编委会 主 编 吴孔明副主编 陈万权 高希武 陈剑平 王音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克坚 万方浩 马 祁 牛永春 王进军 王春林 王源超 田 喆 任顺祥 朱恩林 刘二明 杜予州 陈红印 陈宏(美) 陈 明 李正西 李保华 李健强 吴新平 张友军 张 杰 张国珍 张青文 张跃进 张朝贤 范在丰 金道超 郑永权 封洪强 郭予元 施宗伟 祝增荣 曹克强 康振生 赵建周(美国) 彭于发 喻大昭 虞国跃 廖金铃 荣誉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明勇 李明远 成卓敏 肖启明 沈佐锐 吴钜文 肖悦岩 邵振润 杨崇良 高洪荣 黄大昉 曾士迈

西南林业大学期刊数据库官网

西南林业大学是二本院校,不是211院校,也不是一本院校。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坐落于春城昆明市,为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学;是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教等学科交叉发展的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981 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 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术资源图书馆册,报刊1700多种,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电子资源包括清华同方(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科技信息子系统、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金国道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超星中文电子图书等;外文电子资源有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BP、CAB、Agricola Plus Text(农林全文期刊)数据库、Academy ResearchLibrary(学术研究图书馆)数据库、金图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AsianBusiness全文数据库《New York Time》、《USA Today》、《Barron’s》、《Wall Street Journals》等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学术期刊《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农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寄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1989—2010年,在全国和云南省评比中,本刊已11次获奖;1999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西南林业大学转专业要求很高,必须是本班前三名才有机会转,如果你的专业是理工类的还好一点,选择的范围会广一些,文科类的话就选择范围窄一些,就有汉语言文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等 可选。最主要的是学校环境很清幽安静祥和。

西南林学院 3分(内容丰富) 编辑词条 摘要  西南林学院地处有着“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校址位于美丽春城昆明市,占地面积18公顷,与“世界园艺博览园”毗邻。学校发端于1939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系。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云南林学院”,直属原林业部管理。1980年开始招生,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1991年,由距昆明市40余公里外的安宁楸木园村迁至现址。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结构及布局调整中,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 以地方管理为主。经过26年的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教学型高等学校,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院校。  学校现设有资源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园林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13个教学单位。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123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9人,本科生10449人,成人本科脱产在籍学生1058人。还有来自越南、老挝及美国的留学生。  学校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农学、工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或重点建设专业11个,其中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现有本科普通专业45个,其中3个主要学科普通本科专业共覆盖一级学科1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943人,其中专任教师635人,兼任教师15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564人,占总数2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4人,占总数9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4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教师1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一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博士生导师11人。有2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徐永椿教授由于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中国林业最高奖——梁希奖;杨元昌教授以其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荷兰王国颁发的“金方舟奖”,被誉为“亚洲野生动物保护神”;杨宇明教授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美国菲尔德博物馆颁发的2004年度Parker/Gentry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成为世界第九、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拥有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竹类研究、森林保护、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昆虫、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室的建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0余万份馆藏。其中植物标本的种类、数量、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植物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2004年,建成了设施先进、建筑面积达5984m2,集教学、科研及标本收藏为一体的标本馆。主编的《云南森林》、《云南树木图志》,《云南森林病害》、《云南瓢虫志》等多部专著,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九五”、“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1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90项。在研项目150项,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537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万元;适用图书27万册;拥有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超星电子图书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教务管理、学生选课、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共有教学实践基地65个,其中实习林场4个,实习工厂10个;并建成了拥有馆藏标本40余万份、设施先进、类型齐全、独具特色的综合标本馆,其中植物标本的种类、数量、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植物标本分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  学校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高校建立校际关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有200多人出国留学、讲学、考察及进行合作研究,聘请外教、外籍专家300多人。  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近三年内,我校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65%以上,平均为54%。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为良好,“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森林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创业型人才”确定为办学特色;近两届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 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艰苦努力和发展积淀,学校拥有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竹类研究、森林保护、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昆虫、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学校近5年科研合同经费达15783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工程咨询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11个,其中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1个。  26年来,“西林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几年来,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林”的志向。从1993年起, 学校6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14部委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88年以来,我校一直保持着“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又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并先后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优秀教务管理单位”、“云南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继往开来,“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力争建成西南林业大学和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综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陈宝昆 院长:刘惠民编辑摘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