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苏州民俗文化论文范文高中

发布时间:

苏州民俗文化论文范文高中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在种种“神回答”中,虽有调侃,但也见其式微。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却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

如画般的苏州风物清嘉,人杰地灵。位于城西阊门外“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南浩街更是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曾几何时,南浩街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作品、蕴含丰富文化积淀的南浩街十八景一直是外地游客们割舍不了的水乡情结;而一年一度“轧神仙”庙会创下吸引百万市民的记录也成了苏州人心头的那份牵挂。 位于苏州石路南浩街的道教神仙庙,又名福济观,也称吕祖庙,乃供奉八仙之一吕纯阳之所在地。 神仙庙,原在阊门内下塘。苏州市民对轧神仙有着传统习俗,经苏州市政府批准移建的神仙庙地处南浩街中段 。神仙庙占地500余平方米,外观粉墙黛瓦、花边滴水。四周饰有狮子、护神像等,形态逼真。神仙庙共有三进,头进为正山门,东侧供奉慈航、西侧供奉财神。过庭院为正殿“吕祖殿”,吕洞滨神像居中,威严肃穆又慈爱可亲。殿脊筑以鱼龙吻,南面书“风调雨顺”北面书“国泰民安”。殿后二层楼为附房。神仙庙虽不算大,但建筑雄伟,再现了昔日景象。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苏州市民和广大信教群众面前,迎接八方来客。神仙庙既是广大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场所,又是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场所。 南浩街在神仙庙广场建起民俗风格的六角亭,将做糖人、剪纸、吹玻璃、九连环等12家特色摊点“请”进店堂,形成“姑苏十二绝”之称的特色小门面,在神仙庙广场保留50家颇具传统特色的工艺摊点,将其余的百余家无特色、无个性的摊点淘汰出局,使南浩街民俗旅游特色“画龙点睛”。同时,将商业街的主体构成特色店“请”到中心位置,,使这条名人街、葫芦街、神仙街等一横四竖的民俗街上,汇聚起以100余家特色店为主角的商业群,形成特色饮食店、特色工艺店、传统老字号、新型个性店等众多系列。大娘水饺、老妈火锅、川鱼头火锅、王毛酒楼、新疆伊犁塞北饭店、南浩水上餐厅以及雷允上、景德镇陶瓷、艺境源根雕、谭木匠木梳等应有尽有。 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八仙之一吕纯阳的生日,当天他要化为乞丐来到人间,救济度人。因此,这一天,不定你会遇见仙人。这仙儿好像没说具体的他会上哪儿,但这儿城乡大批市民,还是会涌向老阊门附近的神仙庙去“轧神仙”。人们轧来轧去(这带的方言,“轧”应该是“挤”的意思。),希望遇到仙人,去病消灾,福星高照。后来经过慢慢的演变,变成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过来轧神仙的人几乎都不用打听,就可以熟门熟路地买到自己想要的小玩意,因为神仙花草、神仙宠物、神仙玩具这些东西是绝对少不了的。那时那条街上所有的东西都沾了仙气,一概冠以“神仙”字样,曾几何时,根据市里的规划,那神仙庙搬到了南浩街,自然,轧神仙也就移到了南浩街。去过南浩街的人都知道,这南浩街的街面是很窄的,这样一来,这“轧”的神韵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文化苏州》在苏州城,你会处处感到有什么东西扑面而来。她是那样的坚韧执着,又是那样的势头汹涌,有点儿挡也挡不住,避也避不开的模样……  那是什么呢?澎湃的心潮里,我尽可能地理一理头绪,好一点一滴的来体味,来寻找,来辨别。  忽然,象是有了点眉目——  你听呢。那语言,在大街小巷里的男男女女中,软软儿的,轻柔地飘飞着,又象是从远古走来的、有着传统韵味的沽沽涓流,滋润着你的心田。  你看呢。那建筑,中心区域总是白墙,总是黑瓦,总是透着传统味的飞檐,翅角;门楼上方黑色的如“檐桂”、“檐庐”般写着名称的院落;既使是小巷的长长的墙,也必要留下几个有着花格的窗棂。  店铺门两边,行书写着的是诗联。招牌没有一块不讲究,总是书体或严整,或飘逸,让人享用在艺术中。  那街灯,更是文化着的。一根根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柱上,顶着个或方的,或圆的,或竖长有横道的灯箱。到晚上,街道的光亮,有的一溜儿橙黄,有的一溜儿淡黄,有的一溜儿白洁,有的一溜儿粉红。  那小桥,可是众多的呢。都说“君到姑苏看,人家尽枕桥。”桥多,栏也就多。栏上大多有名称,名就镌刻在桥栏上。那栏杆一般是拱形的,下边是流水,上头是行人。水的涨落很不明显,好象总是能容得下更多的雨水,或经得起长时间的干晴。尽管人家总是面临河水,但总无洪淹之虑。  那地上也是文化着。地面用各种材料、各种花样铺就,总是干净,无一粒尘土,无一处垃圾堆放。人工或机器早已把地上、建筑物的灰尘驱逐吸吮,整个儿看不到飞扬的尘涘,也嗅不到渗揉进的污染。在冲刷掉一切细末之后,便透出着石、砖的本色,风再无力吹起,汽车携带不动,脚步也搅不活。若着意想找块裸露着土的地方,还真难呢,就连树根部也是用网罩得严实了,决不象北方的城,易于把尘土扬开荡起。这里人,几天脚不擦,鞋不油,怕也是无碍的。  如果你往地上投一纸团,便如在白绢上甩一滴黑墨,或鼠屎扔往饭锅一样,心中产生一种象是亵渎神圣样的感觉来,那样的不情愿。于是,便将纸团儿手心里捏好了,急急地寻找着漂亮干净、也具有文化气息的垃圾桶搁进去,心方安足。  这里的空气也是文化的呀!一会儿细雨纷飞着,象是亲吻着这座古城,喃喃的,轻着呢。一会儿阳光柔柔的照着,那一片片、一团团的空气里,好香,好爽,好透彻呢。  你呼吸吧!不用费劲,随意的,便一定能嗅出成斤够两这样的东西来。  这里的城市安静着哩。人说话不愿音大,连如流的车也不愿乱鸣,因为儒雅的老人在里边,怕是惊扰了他古老的梦境;因为有温柔的女子在里边,怕是袭击了她娟秀的神韵。  是那墙,那瓦,那桥,那水,那扁,那树,那草,那石,侵润得,人没有了烦躁、烦恼和烦闷;没有了不安、疑惑和忧虑。有的只是安祥和瑞。晚上睡去,总是很快一番朦胧袭来,杂念全无了,安静的心态,把人带入到清丽的梦乡。  这不就是缘于一种文化气么?  整个城市显示出秩序,显示出规矩。出租车照规矩开停,行人照规矩走路。城市的改造不破坏古旧,很好地维持和保护了传统风貌。那新的、高的楼房也是不断的拔地而起,但都在城市的两翼,在中心区域之外。两翼那高举的翅膀,正托起这个古城在飞。  这儿小巧,这儿玲珑,这儿精致。然而,这又繁华,又大气。不说IT产业领国内之先,单夜晚的步行街,商业区,总是灯火辉煌,熙攘暄闹,怕好于宋时的“清明上河图”吧?  这里的经济十分的发达,但这里的人们安祥的过着每一天,安祥的做着自己的事,不管有着多么激烈的竞争,小城总是能让人千方百计沉静下来。因沉浸于文化里,倘佯在传统时,氤氲在现代中,目所触,耳所闻,都品尝出了文化韵,都体验到了祥瑞味,都感受到了平和态。  ——文化能让人高尚,让人安适,让人满足,让人幸福,让人大气、大度,让人有素质,有修养,有涵容。文化,整个儿沐浴着这座城。  也许这就是能让外资落脚的原因吧,也许这就是能让经济腾飞的要素吧,也许这就是能让社会和谐的基础吧?总之,这活脱脱是一座文化城。  所以,到了苏州,我便说,苏州,是文化的

苏州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孩子你还是自己回答吧,我帮不了你

1、晒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2、乞七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3、戏剧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

用我这个好!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晒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在这一天,图画书在法庭上晒太阳,昆虫和蟑螂被腐蚀,这是特别有效的。 修道院和寺庙将西藏经文移到阳光中暴晒,僧侣们借此机会给村里的妇女开“翻经祷告”。 他们在炎热的太阳下,声称“经文可以翻过十次,世界可以回归世界”。2、乞七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今晚,喜鹊成群地飞到银河系,他们建造了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布工在银河桥上相遇。 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恳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称为“乞巧”。3、戏剧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4、元宵节和灯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初中

如画般的苏州风物清嘉,人杰地灵。位于城西阊门外“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南浩街更是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曾几何时,南浩街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作品、蕴含丰富文化积淀的南浩街十八景一直是外地游客们割舍不了的水乡情结;而一年一度“轧神仙”庙会创下吸引百万市民的记录也成了苏州人心头的那份牵挂。 位于苏州石路南浩街的道教神仙庙,又名福济观,也称吕祖庙,乃供奉八仙之一吕纯阳之所在地。 神仙庙,原在阊门内下塘。苏州市民对轧神仙有着传统习俗,经苏州市政府批准移建的神仙庙地处南浩街中段 。神仙庙占地500余平方米,外观粉墙黛瓦、花边滴水。四周饰有狮子、护神像等,形态逼真。神仙庙共有三进,头进为正山门,东侧供奉慈航、西侧供奉财神。过庭院为正殿“吕祖殿”,吕洞滨神像居中,威严肃穆又慈爱可亲。殿脊筑以鱼龙吻,南面书“风调雨顺”北面书“国泰民安”。殿后二层楼为附房。神仙庙虽不算大,但建筑雄伟,再现了昔日景象。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苏州市民和广大信教群众面前,迎接八方来客。神仙庙既是广大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场所,又是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场所。 南浩街在神仙庙广场建起民俗风格的六角亭,将做糖人、剪纸、吹玻璃、九连环等12家特色摊点“请”进店堂,形成“姑苏十二绝”之称的特色小门面,在神仙庙广场保留50家颇具传统特色的工艺摊点,将其余的百余家无特色、无个性的摊点淘汰出局,使南浩街民俗旅游特色“画龙点睛”。同时,将商业街的主体构成特色店“请”到中心位置,,使这条名人街、葫芦街、神仙街等一横四竖的民俗街上,汇聚起以100余家特色店为主角的商业群,形成特色饮食店、特色工艺店、传统老字号、新型个性店等众多系列。大娘水饺、老妈火锅、川鱼头火锅、王毛酒楼、新疆伊犁塞北饭店、南浩水上餐厅以及雷允上、景德镇陶瓷、艺境源根雕、谭木匠木梳等应有尽有。 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八仙之一吕纯阳的生日,当天他要化为乞丐来到人间,救济度人。因此,这一天,不定你会遇见仙人。这仙儿好像没说具体的他会上哪儿,但这儿城乡大批市民,还是会涌向老阊门附近的神仙庙去“轧神仙”。人们轧来轧去(这带的方言,“轧”应该是“挤”的意思。),希望遇到仙人,去病消灾,福星高照。后来经过慢慢的演变,变成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过来轧神仙的人几乎都不用打听,就可以熟门熟路地买到自己想要的小玩意,因为神仙花草、神仙宠物、神仙玩具这些东西是绝对少不了的。那时那条街上所有的东西都沾了仙气,一概冠以“神仙”字样,曾几何时,根据市里的规划,那神仙庙搬到了南浩街,自然,轧神仙也就移到了南浩街。去过南浩街的人都知道,这南浩街的街面是很窄的,这样一来,这“轧”的神韵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贵州民俗文化论文范文高中

民族风情,我知道可以写成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此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显然,贵州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贵州省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及创新不够等问题,已难于适应今后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对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已势在必行。本文概要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贵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待拓展的学科领域以及贵州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对贵州省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初步设想。

6

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中,处处都可以发现和谐。我就有过亲身经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育我,一定要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如果没有座位,一定要主动大胆得把座位让给他们。我点点头,牢牢地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面。不过,我还没有碰到过,直到有一天……妈妈带我坐公共汽车出去,上了车,有空位,我便坐下了。过了没多长时间,有一位满头银发还拄着拐杖的矮个子老奶奶蹒跚地上了公共汽车。恰巧,车上也没有了空位。我想:这不正是我乐于助人的好机会嘛!妈妈也转过头来看着我,她的眼神告诉我,她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好的!”于是,我站起来,从容地走到老奶奶身边,温柔地说:“老奶奶,您这样站着很危险的!我把我的座位让给您,您坐吧!”“小姑娘,那…谢谢你啦!”“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应该的!”我微笑着说。我感到做完好事以后好快乐啊!我为社会增添了和谐

苏州民俗文化论文

一、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终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仅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方面,作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晋两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来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从腊八节一直忙碌到过年。而在浙江,准备过年的工序似乎更简洁一些,准备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从过年前几天才开始准备起来,工序也没有北方地区那么讲究。往往买一些鞭炮,准备好丰盛的菜肴便足够庆祝春节了。在庆祝方式上,春节来临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讲究。浙江人在过年之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丰盛的肉类食物和年糕,准备好了过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在初一,较为隆重的是“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接下里较为隆重的就是走亲访友和祭祖,山西人家对于焚香、燃灯、祭神、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视,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在大同地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日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从饮食方面看,南方地区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在浙晋两省的春节饮食中也表现出来了。在春节期间,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鸡鸭鱼肉各类等荤菜以及海鲜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饭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临近春节,人们便忙着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尤其是做花馍、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还必须吃饺子。同样的,南北方人民的饮食口味差异也较明显。浙江地区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而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虽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在春节也有各种不同风俗,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这个全中国共庆的传统节日,浙晋两地的风俗习惯依然有许多共同点。南北文化虽然姿态各异,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两者也呈现出了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过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亲访友;初二无事,清闲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为“破五”日,忌串门访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庙会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初八整个春节的气氛仍然很浓烈很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最后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既元宵灯节便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家家挂灯,成双成对。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更甚于其他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方,春节时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节,鞭炮声总会在大街小巷响起,红色的春联与福字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笑语欢声迎接春节的到来。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家中与亲人们团聚,在除夕夜合家团圆互送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来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边看春晚边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当逢大年初一,人们总会穿上新装相互拜年,走亲访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春节的热闹氛围一直延续至元宵。还是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乐观、安定团结的精神体现。每逢春节,祖国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无论是万里雪飘的山西还是南国风光的浙江,人们重视亲情、重视传统的精神永远是一致的。无论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都是对华夏文明的发扬与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二、对两地春节文化对比研究的总结评价中国是幅员辽阔、文化多样,南北方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风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本项目主要通过了解浙晋两省的春节风俗的差异,分析南北方独特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对比与研究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本次调研通过对浙江和山西不同的春节习俗的对比研究,使春节这一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得到保护和弘扬,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春节作为一个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由于春节所带来的广大的消费市场,也在推动浙晋两省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浙江地区以及山西所隶属的中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使之推动浙晋两地的建设,使得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晒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在这一天,图画书在法庭上晒太阳,昆虫和蟑螂被腐蚀,这是特别有效的。 修道院和寺庙将西藏经文移到阳光中暴晒,僧侣们借此机会给村里的妇女开“翻经祷告”。 他们在炎热的太阳下,声称“经文可以翻过十次,世界可以回归世界”。2、乞七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今晚,喜鹊成群地飞到银河系,他们建造了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布工在银河桥上相遇。 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恳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称为“乞巧”。3、戏剧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4、元宵节和灯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扩展资料苏州古城遗存: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用我这个好!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